社区文化

【代表委员之声】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2024/03/04 17:58 来源:光明网

  【代表委员之声】

光明日报记者晋浩天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代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第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力支撑我国建设世界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首要在于转换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摆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扩张模式。

要向体制机制改革要“增量”,进一步增加教师队伍管理弹性和灵活性。要激发多元教师教育主体内生动力,师范院校、综合大学、中小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区域教师研修机构等主体,应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协同联动。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教师准入标准,切实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山西医科大学校长解军代表

新体系培养好医生

推动构建“新医德+新医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更多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好医生的必由之路。

“新医德”,即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组建医德素养教育课程群;搭建医学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库,开展以“德医相融”为核心的网络教育。“新医科”,即在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等医药卫生新领域发力,打造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课程交叉贯通;实现基础与临床相贯通,促进临床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委员

优化教育履职考核

当前一些地方还存在强化升学考试科目教育、不重视德体美劳教育、休息日集体补课以及教育评价、教师工作评价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等错误做法,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建议引导各地党委和政府践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深化地方履职评价改革,将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情况、规范办学行为等纳入教育履职考核。同时,建议实施清理教育功利化短视化专项行动,把专项行动成效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工作业绩和中小学校长、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

九三学社中央科技专委会副主任、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委员

大力培养拔尖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参照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模式,大力支持交叉学科长学制招生和长周期培养改革。

同时,高等院校还应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具有本校特色的交叉学科体制机制建设,突出对学生多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核导向。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细化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学位论文标准等,推动交叉学科尽快从新领域、新赛道走向新动能、新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委员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信息社会的到来让儿童成长环境发生巨变,儿童要形成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念,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培育与支持。

建议加强统筹协调,发挥政府协同育人引导作用,组建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或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项目,对家庭教育给予适切的科学指导与充足的专业支持,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和运用科学的育人理念和方法。进一步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和学校教育参与支持体系,主动推进社会资源、空间与机会共享。为社会实践基地提供专业支持,净化优化社会育人环境。

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李鸿彬代表

创造优良学习环境

“双减”政策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教育负担过重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建议教育相关部门制定更合理、更多元的评价与招生政策,引导学校将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提升与个性成长放在突出位置,为学生创造更加公平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

同时,还应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科研等方面投入,努力缩小教育差距。广大家长须承担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培养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责任编辑:文一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