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乡深度融合的着力点
2024/05/07 15: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阅读:1.1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因此要把握城乡关系变化新趋势,着力打通城乡融合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通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空间布局方面,推动以都市圈为核心、县城和重点乡镇为支撑的城乡空间融合。
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16%,仍处在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具备从数量型增长转向内涵式发展的条件。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已经出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重新配置的现象,由单向集聚于城市转变为城乡双向扩散,加快了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小城镇和乡村发展,也使得城乡边界逐渐模糊,居民认知差异逐渐缩小。新时代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就是要优化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完善城乡空间结构,完善城乡空间融合形态,以此推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注重城乡统筹规划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一是坚持城市群、城市圈、区县域和乡村整体谋划、一体规划,合理优化城乡功能,实现城乡空间功能互补与和谐发展。二是着力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互联互通水平,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增建口袋公园、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三是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推进高新企业、高新技术、高端人才、高效资本优先向特色小镇集聚,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将特色小镇打造成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四是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支持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城乡教育联合体等,探索推广县域教师、卫生人才县聘乡用、县管乡用。
产业协作方面,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抓手,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也发生变化。伴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得以不断催生,以往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径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城市的产业发展正逐步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农村地区则面临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的迫切需求,两者既相互区别也协同互促,成为推动城乡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要注重重塑城乡产业链分工体系,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聚焦乡村特色资源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变革供应链,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更多高效益产业链条留在农村,将更多高收入就业岗位留给农民。
注重提高城乡产业发展的协同性与一体化,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推进农产品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和业态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公共服务品牌、供应链、营销服务体系。二是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以服务城市群、都市圈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质量农业,加强节本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高标准渔稻综合种养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三是打造多层次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优化升级农业经济开发区模式,以龙头企业和产地市场为核心,加快构建产业链条全、创新能力强、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价值提升和利润共享。
人口分布方面,依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从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规律来看,进入城乡融合阶段,人口流动趋势将从向城市单一集聚演变为城乡双向流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长三角地区,已出现类似的人口分布和流动特征,并进一步表现为从上海中心城区向近郊扩散、从沪宁杭和苏锡常等核心区向远离核心区的部分城市转移。新时代推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必须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乡村建设制度改革,统筹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职业化、农业产业化,让乡村人才出得去、进得来、留得住。
注重以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为实施准则,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及时分析研判城乡人口转移变化趋势,对人口集聚型、稳定型、收缩型城镇制定实施差异化政策,对一定时期内的各类公共资源进行系统部署,建立健全多目标、多层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围绕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为主线,以农村、基层、薄弱环节为重点,加大公共服务高品质供给。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要素配置方面,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为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推出,重点解决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面临的城乡分割问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与非农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逐渐缩小,城乡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也有所变化。新时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必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实现城乡产业耦合、供需适配和利益均衡分配,进而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格局。
注重以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为切入点,加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同责同权、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坚持土地公有性质不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以多种有偿使用方式进入建设地市场交易,完善农村土地“三权”自愿有偿转让退出机制。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探索“飞地模式”,鼓励多村联合、整合资源资金,拓展跨市域增减挂钩土地交易的制度路径。二是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构建新型农村合作体系,基于农户信用评级和风险评估,对符合小额信贷条件的经营主体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与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新形式,引导更多资金流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三是深入推动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有偿退出、转让、赎回机制,健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农村闲置资产资源的使用效益,切实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作者:杨果 张莉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研究所所长;重庆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