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厦大师生发掘“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2024/05/22 11:46 来源:中国青年网    阅读:4664

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发布“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掘项目榜上有名。

“平潭的考古,有很多新发现。”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说,“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掘项目以及其他相关证据都表明,史前时代,在中华大地的沿海,有一群人不同于传统从事采集和农业的人口,他们搏击大海,走向更远的岛屿。

不同于内陆考古,这里海洋特色明显

“你脚下的贝壳,很有可能就是七千年前的古人吃完海蛎留下的。”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系工作人员陈亮说。

站在平潭的壳丘头遗址,记者看到地面上散落着各种贝壳,以及一些小陶片,从外表看来,这里并没有特别之处,更像一个普通的小山坡,但地下却蕴藏着“大乾坤”。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包括位于平潭岛北部的壳丘头、西营、榕山等遗址。自2018年起,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先后主持了平潭榕山遗址、西营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其间,发现了福建东部沿海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保存完整的墓葬和人骨以及房址等,对于探索福建沿海史前文化谱系与生计方式、闽台地区早期文化交流、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等重大课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实物资料和证据。

“在平潭的考古不同于内陆考古,其中有海洋特色。”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师易冰说,中华文明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散布着数以万计的大小岛屿。经调查研究发现,散布小岛上的居民不仅体型极为相似,某些语言竟然也是相通的,很多词汇的发音和意思也几乎一致。于是,这个特殊群体就有了统一称谓:南岛语族。

南岛语族的起源和扩散,是过去一个世纪太平洋考古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根据石锛的类型,推测中国是太平洋地区“有段石锛”的发源地,并进而认为南岛语族的祖先应该在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一带。

“在平潭的考古,把南岛语族的‘老家’,更清晰地推到中国大陆沿海来了。”张闻捷说。

在好奇中发掘,在惊喜中收获

“前几年,在平潭,只是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用过的石器和陶器、吃过的兽骨,并没有发现他们的遗体。”陈亮介绍,近两年的新发现打破了沉寂。

西营遗址位于平潭县平原镇西营村东北部,海拔约13米,地形平坦,现今为耕地。1992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西营遗址调查发现厚约50厘米的贝壳堆积,在地表发现有陶片和打制石器,确认西营遗址是平潭岛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在我负责挖掘的地块上,发现一根骨头,很像人的股骨,但又不敢确定。”2023年11月的一天,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2022级硕士生韩潍遥在挖掘过程中,突然找到一块人的股骨,他赶紧找来考古技工和老师进行鉴定,最终确定是人骨。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周围一共找到三具比较完整的遗体。

“遗体的发现,是一个大惊喜,其具体死亡年份还在实验室鉴定中,DNA分析也在等待结果,但有一个让人兴奋的初步判断,那就是遗体的两颗门牙都被拔掉,这与南岛语族古老的习俗一样。”张闻捷认为,遗体的发现意义重大,通过DNA分析,可以弄清楚7000多年前在这里居住的人,是否与南岛语族存在血缘联系。

在历练中感悟,期待解开更多迷题

“我读考古学博士,就是希望家乡的考古能有突破。”厦大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2022级博士生郭韫说,平潭的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在平潭的考古,很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都参与一线挖掘,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全面的历练。”易冰说,关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研究,在国际考古界也是一个受关注的课题,这些学生将来很多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我是陕西人,在小时候的印象中,考古都是在黄土中进行,但在平潭不一样,我们在海沙中、贝壳中找文物,这也让我感受到,古老的中华文明不仅存在于大地,也存在于大海之滨。”韩潍遥说。

“考古结束后,将会产生一批学术成果。”在易冰看来,其实平潭的考古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这里古人食用的水稻,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这些人群与长江流域的农业文明人群有交流吗?他们是如何扩散到太平洋和印度洋岛屿的?这些都需要学者和考古人员去解开其中的谜题。

责任编辑:吕言鑫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