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研究丨新时代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联合、联结和联动

2024/05/22 10:32 来源: 中国社会工作微信公众号    阅读:1.3万

中央社会工作部以及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的建立,是党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领域的一次系统性、全局性和创新性谋划,是将党在社会领域的核心工作进行重新布局的重大体制创新。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对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强调,指出“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事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巩固党的长期执政根基,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在上述体制改革、政策变迁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等多重脉络下思考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道”与“术”。

和合共生:新时代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规律

过去,基层社会治理中专业社会工作队伍与社区工作者队伍之所以难以联结或难以有效合作,关键在于两者遵循的方法论逻辑不同:专业社会工作队伍遵循专业化逻辑,回应有需求的困弱群体,借助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抑或社会慈善资源进行服务供给,强调社会性和关系构建;而社区工作者队伍遵循政府事务逻辑,由于其镶嵌于整个行政体系之中,绝大多数情况要对上负责,因而成为上级各个条线和职能部门业务下沉的末梢,也成为各条线进行业务考核的主要对象,强调任务完成以及考核取向,因而不断卷入行政化运行的生产与再生产之中。这就导致了尽管两者有共同的人群或服务对象,而在实际行动中会出现“分而治之”的局面。

这种分殊更为根本地说,是忽略了两者存在着深层联结的结果。所谓深层联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应在党建核心引领下和合共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目标;二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应共同聚焦广大群众的两大核心实践,即生活与参与。对普通人而言,生活是其存在的本质,因而关注其日常生活实践及生活的关键要素是两支队伍的共同任务,而促进参与则是激发社区活力、实现自助互助共享发展的关键途径。笔者将上述两个方面视为专业社会工作队伍与社区工作队伍“和合共生”之道,也是两者合作行动的根本、内在和关键面向。

从当前中央关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布局不难看出,打通原有体制内力量和体制外力量共同推进基层治理成为核心方向和重要任务。社区工作队伍沿袭了半体制化、准体制化路径,在基层治理体系之中成为行政惯性向下渗透的重要力量;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则遵循了社会化路径,属于体制外力量,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基层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却因为体制外身份而经常处于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体系的轨道之外。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需求和新矛盾,应对两支队伍加以整合,加强互动与联结,促进其分工协作,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在分工中加强对话与协商,以形成回应复杂基层治理议题的高质量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具体而言,需要在以下两方面实现社区工作者队伍与社会工作者队伍的联结。

其一,完善人才联动机制。为应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相伴而来的社会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就率先引入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之中,开创了“政社分工与合作”的先河。随后,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三社联动”助力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良好的政社合作格局。近年来,“五社联动”成为在“三社联动”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基层治理新机制,注重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等广泛主体的联结与联动。然而,在当前背景下,两支队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联结,专业社会工作进入社区场域还面临着“进场难”“合作难”“看脸色”等挑战,导致外来专业社会工作队伍难以有效融入社区、扎根社区、服务社区。基于此,应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党管人才的实际效能,继续深化“三社联动”“五社联动”机制,促进专业社会工作队伍与社区工作队伍的深度联结,打破跨界壁垒,实现两支队伍的合作行动。此外,还可以借助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机制促进两支队伍的合作与联动。

其二,鼓励人才双向流动。目前,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从原有的服务领域或社会服务机构中转到社区场域,可以将专业理念、方法和实务经验带到社区工作之中,有助于提升社区工作或社区治理的专业化程度。相较而言,从社区工作场域转到专业服务机构的现象相对少一些,部分社区工作者选择转入专业服务领域,是基于社区工作在回应困弱群体需求方面存在着限度所做出的选择,他们要么通过报考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方式实现转型,要么通过报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上述两支队伍存在着双向流动,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现象,今后应该加以鼓励和重视,探索两支队伍的“师徒制”模式,让有专业服务经验的人才在社区之中发挥专业优势,让有社区工作经验的人才在专业服务中发挥关系协调、资源整合、社区治理优势。

能力建设:新时代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现方法

目前,专业社会工作队伍在专业理念、方法、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容易出现专业需求与现实需求、专业服务与生活实践、专业逻辑与行政逻辑之间的张力,导致“专业无效”的“无力感”现象。而社区工作队伍则因为处于行政体系末梢,主要工作在于处理上级各条线向下延伸和下沉的事务性工作,加上社区工作队伍本身缺乏统一的学科或知识训练,导致其在工作中经常出现行政惯性工作思维,在解决社区现实问题时常常出现“治理无效”的现象。对此,应该分别注重两支队伍的核心能力建设及相关保障的支撑。

对于专业社会工作队伍来说,关键要理解党建引领与专业行动、专业服务与基层治理的关系。

首先,应坚持“情境中的人”这一核心理念,积极将专业行动与党政系统的治理行动进行结合,关注服务对象真实的生活实践及其需求,发挥其回应需求、重构服务对象社会关系及生活世界、提升服务对象自主性和主体性等优势,推动服务对象具备掌控自我生活的能力和心力,在改变外部不利环境系统的过程中实现其与外部环境的良好共处。

其次,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还要具备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和生态的能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各类社会慈善资源朝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而努力。专业社会工作者虽然不具备这个结构中的核心或主导性优势,但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自身的党建载体和能动性优势,不断加强与多元主体的互动,通过主体间关系的“熟人化”“熟悉化”不断重构社区治理生态网络。

最后,应该着重研究制定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参与社区治理的系统政策保障,加强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使用、激励、评价、晋升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尤其是注重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的专门制度支持,包括中级社工师、高级社工师等。

对于社区工作队伍来说,关键要协调好行政事务与居民自治、社区活动与服务效能的关系。尽管村(居)委会作为法定的村(居)民群众自治组织,以促进自治为核心任务,并对上级相关工作进行协助(辅助),然而,目前的事实是,村(居)委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小政府”,上级各条线、各事务几乎都要落到社区,出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等名实不符的现象。因此,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有三个关键方面需要突破。

首先,应该在理顺体制机制的前提下重新确定社区工作队伍的角色。社区工作队伍当前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这本身与其被赋予更重要的使命密切相关。然而,就目前而言,社区工作队伍能力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彰显,社区工作队伍的效能还不是十分突出。今后应明确社区的根本属性,注重“让社区回归社会”的核心理念,深化社区工作社会化思维,加强社区分类治理,明确区分管理、治理、服务和治理等不同任务,提升不同业务社区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在业务推进中发挥其优势、体现其效能,真正做到为民服务的宗旨。

其次,在大力推动职业资格培训和继续教育中提升社区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目前,中央专门从顶层设计上对社区工作者建设进行了系统谋划,强调“加强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社会工作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发社区治理和服务相关课程”,这体现了对社区工作队伍进行专业化提升的急迫性和重要性。过去多年来虽然积极推动社区工作者报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以及在非全日制社会工作硕士学历的逐渐推广下,有一定数量的社区工作者积极报考社会工作研究生,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报考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动力不强、持证之后的应用程度不高、激励机制不足导致“有证无用”的现象;对于积极参加研究生学习的社区工作队伍而言,课程所学与社区工作实践之间的关联度、紧密度不足,导致他们虽然读了研究生,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对社区工作缺乏更深入的理解和有效的解决办法,出现了“学而无用”的现象。基于此,借助中央大力推动社区工作队伍的契机,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起点、以社区情境为根本,开发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相结合的社区工作知识体系,是回应上述问题的主要策略。

最后,推动社区工作队伍主动联合、联结、联动专业社会工作队伍。社区工作队伍在面对各类需求复杂、专业要求较高的群体时,往往难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回应,这时就需要借助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加入,从需求评估-问题诊断-资源整合-专业介入-成效评价等多元一体的角度进行回应。这个过程不是单一主体能够胜任的,需要社区工作者和专业社会工作队伍相向而行、携手合作,并需要动员包括精神卫生中心、医院、司法、公安等一系列外部主体力量进行合作治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社区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队伍首先是应对复杂社区治理情境的合作伙伴,其次才是依托各自优势发挥各自效能,最终实现社区居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与社区发展的双重目标。

   作者:徐选国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上海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郜奇英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