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非遗

河南新乡∶ 守护历史文脉 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

2024/06/06 16:02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2万

       漫漫历史长河,勤劳智慧的牧野儿女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箜篌、面塑、剪纸、宋绣、祥符调、潞琴艺术、百泉药交会、牛忠喜烧饼、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当历史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共融,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着历史记忆、镌刻着文化根脉,凝聚着一座城市独有的个性和魅力。

非遗项目箜篌代表性传承人鲁璐弹奏表演

2024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近年来,随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出和实施,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促进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提升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等方面收获颇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2个,先后4人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8人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入选2021年度河南省十大非遗人物,7名非遗传承人入选全省100位“河南非遗新青年”。

新乡市7名非遗传承人入列“河南非遗新青年”

健全传承体系 保护非遗资源

建立非遗保护组织体系。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立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台《新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新乡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绩效管理办法》,组建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新乡市非遗保护协会,全面有效开展非遗保护工作。

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工程。在深入开展非遗调查期间,各级非遗保护机构共发现非遗线索58011条,完善四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全市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9个、传承人712名。

推进数智化工程和传承人培育工程。我市配合全省开展非遗记录工程,完成5项国家级、52项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信息收集,实现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同时,先后选拔35人次优秀非遗传承人参加国家、省级研修培训班,组织中医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宣传推介培训,加大非遗项目师徒传承培育,有效扩大非遗项目传承群体。

优化传承方式 推进非遗项目“活化”利用

推进非遗融入工程。辉县郭亮、宝泉景区和长垣官路西村3个营地入选青年乡村营造行动,认定非遗工坊21个,吸纳脱贫人口826人,培训人数5935人次。辉县市、长垣市入选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爱荣被评为国家级乡村工匠,非遗箜篌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鲁璐、非遗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刘玉伟分别入选国家、省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

推进非遗体验设施建设工程。我市认定非遗展示馆7个、非遗传习所14个、非遗传承基地6个;组织非遗静态、动态展演展示近3000场次;石榴巷非遗街区、箜篌博物馆等成为旅游新地标,面塑、泥塑、剪纸等研学课程成为游客体验新乡文化的新选择。


实施非遗产品创新开发。我市加大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发文创产品100余种,烙画传承人陈浩云作品“百虎图”获评世界吉尼斯记录,80件非遗文创产品入选“新乡礼物”,实现非遗旅游商品差异化发展。

丰富传承载体 加大非遗传播力度

推进非遗传播工程。2024年,我市举办非遗牧野鼓王争霸赛、舞龙舞狮争霸赛、传统武术武术展、非遗民俗展演,在线群众达200万人次,持续办好“百泉药交会”“比干祭奠”等非遗民俗活动,深受群众好评。

2024年1月新乡首届舞龙舞狮大赛现场照片

注重媒体传播。2024年3月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专题报道了我市非遗项目面塑、太行核雕、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河南电视台报道了我市石榴巷非遗市集,新乡交通广播以“龙兴新乡 我看非遗”为主题,对话7位“河南非遗新青年”。市文旅局与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百年非遗—见证中医传承人”宣传推介活动,与市政协联合开展《新乡非遗传承人》文史图书资料征集活动。

推进非遗交流工程。面塑传承人刘玉伟随河南文化旅游推介团赴马来西亚、泰国、联合国总部等国家、组织进行文化交流;《豫剧(祥符调)》和《面塑》亮相“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中原大鼓(牧野战鼓)》亮相河北保定“中国鼓王争霸赛”等。(李梦同)

2024年6月,面塑传承人刘玉伟在联合国总部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责任编辑:郜奇英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