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宝藏村——“中国皮筋之乡”河南焦作坞头村
2024/07/16 15:06 来源:央视网 阅读:1.1万
“汉服第一镇”山东曹县占全国三分之一汉服市场;“牙刷之都”江苏扬州杭集镇牙刷占80%以上国内市场、35%以上国际市场;“中国玉都”广东揭阳阳美村占全国90%以上中高档翡翠玉器市场……据2024年7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信息, 2023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约30%,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这些“全球第一”,多个品类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乡镇所创造,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产业宝藏乡镇”低调地引领着行业发展,共同支撑起繁荣蓬勃的“中国制造”。
在中原腹地河南焦作,同样有这样一个产业领头羊——“中国皮筋之乡”河南省焦作坞头村。坞头村及周边皮筋产业带为全国最大的皮筋头饰加工基地,年产值21亿,占全国皮筋生产量及销售额80%,出口量占生产总量45%。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皮筋之乡”坞头村,探访一个小乡村如何把小皮筋“搓”出大产业。坞头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紫陵镇,古为沁河渡口,因设“坞”(造船厂)故而得名。坞头村全村共419户1662人,现常驻经商人员400余人,店面60余家,电商20余家,目前全村专业从事皮筋经营商户73户,辐射带动周边村镇6万多人就业增收。
穷则思变,据坞头村村史馆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坞头村武麦珍、武苗珍姐妹从邻村学到搓皮筋技术,在村里率先进行皮筋加工,把废旧自行车内胎剪成条圈,用废弃的尼龙袜丝线做原料,通过手指撑条圈的手法捻搓编织而成,这个加工过程被称为搓皮筋。街坊四邻纷纷效仿,逐渐传至周边村庄。开始村民拿着皮筋到附近集市售卖,后来逐步扩大销售范围,挑着皮筋坐上火车往外销售。
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代皮筋头饰人走出河南,到浙江义乌开始了创业经营,租下店铺销售皮筋。同时学习并带回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坞头村皮筋从手工生产升级到机器生产,快速带动紫陵镇皮筋头饰加工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紫陵镇为生产基地、义乌为“桥头堡”的市场销售网络。
历经40余年发展,在紫陵镇,以坞头、王村、范村为主的皮筋头饰加工户已达200余家,皮筋头饰种类达6大类500余种3000多个款式。随着市场发展,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品牌意识缺乏等问题逐渐显现,2023年,在沁阳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紫陵镇根据“联村共建”工作思路,指导皮筋头饰主要生产地坞头村、范村、王村三个党总支和义乌流动党支部,联合成立了沁阳市皮筋头饰产业片区党委,皮筋头饰产业片区党委整合90亩建设用地,成立河南紫沁饰品有限公司,实现对皮筋头饰一期园区68家商户统一的管理。合理安排布局,坞头村主抓皮筋头饰生产,范村侧重电商销售,王村偏重物流运输,通过公司协调利益分配,避免恶性竞争,更好协力发展。
一个个超级产业村的发展历程,也正是国家和时代发展的缩影,从贫困走向富强,从小生产到大制造。乡村振兴,坞头村走出一条共富路,产业兴旺,民富村强。目前紫陵镇头饰产业园二期工程项目已完成前期占地工作,项目整体工程预计在三年内完成,届时可容纳头饰专业商户100户,进一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