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优势领跑影视赛道 ——北京打造国际影视高地调查
2024/07/18 14:06 来源:经济日报 阅读:9155
《长津湖》《你好,李焕英》《流浪地球》……这些刷新票房纪录的现象级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京出品”。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资源富集的北京是我国影视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北京也把发展影视业作为首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优化产业支持政策、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创造开放、活跃的影视产业发展生态。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在北京生活了68年的演员游本昌十分感慨,北京是一座文化的金山,自己就是在北京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文化氛围也为影视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生态。
集中优质影视资源的北京,始终与中国影视产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北京也提出了“打造更具创新力、引领力的国际影视高地”的目标。在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前10名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占4席,票房达134.43亿元,领跑全国。不仅如此,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在影视创意、制作、发行和放映等产业链各环节持续发力,引领全国影视产业向前发展。
北京何以成为影视产业的领跑者?当下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将如何打造国际影视高地?
高端资源加速汇集
今年春天,成立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北京大波浪文化传媒公司的制作人刘婧很忙碌。这家公司一直深耕电影预告片及长片的剪辑制作。今年,公司从幕后走向前台,首次担任电影《银河写手》的出品方。
“落户朝阳区让我们受益良多。这部电影从拍摄取景到后期制作,是纯粹的‘朝阳制造’。目前影片已在国内上映,公司正在准备海外发行事宜。我们希望借助该影片,在影视产业链上进行更多元化的布局。”刘婧说。
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共有2万余家影视企业,涵盖制作生产、拍摄制作、交易发行等影视产业链各环节。其中,在朝阳区登记注册的影视企业数量达3200余家,位列北京市第一,是影视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
走进北京朝阳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一张张影视特色园区的照片摆放在办公楼内,让人近距离感受到“影视朝阳”的魅力。
“在朝阳区,遇到剧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吴京、郭帆、乌尔善等众多知名主创团队,在朝阳区都有影视公司或工作室。”北京朝阳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鹏介绍,朝阳区抓住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东迁的机遇,在影视核心资源溢出带动效应下,高端要素加速集聚、产业环节不断完备,逐步成为北京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影视产业园区与国家战略、城市发展融合互促,为打造首都影视高地奠定了基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朝阳区登记注册的文化企业10万余家,规模以上影视企业406家,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近3000家。
在朝阳区百余家文化产业园区中,影视特色园区占比超过一半。莱锦、东亿、铜牛、竞园、文心华策等,均是由知名老旧厂房通过“腾笼换鸟”打造成的品牌园区。
首创·郎园Station便是其中的代表。这里的前身为北京纺织仓库,曾是重要的军需物资储存仓库。而今,园区内完整保留的30座红砖仓库,已变身为“影视产业+文化消费”的网红打卡地。
在工业风格浓郁的郎园Station,有一家小有名气的爱可神咖啡&酒吧(ACTION BAR),店面经常布置成各种电影主题风格,并推出时下热映影片的联名饮品。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家咖啡吧的“后院”,藏着影视制作行业一流的后期制作硬件设施。《消失的她》《八角笼中》等热门影片的部分后期工作就在此制作完成。这里就是集影视开发、投资制作、艺人经纪、娱乐营销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文化公司——北京壹同传奇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自2019年成立以来,壹同传奇参与投资拍摄出品的电影作品包括《唐人街探案3》《误杀2》《外太空的莫扎特》《消失的她》等,打造出系列金牌影视IP,已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
“最近几年,国内上映的上百部影片的后期制作都与我们有关。”北京壹同传奇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副总裁常亮亮说,在硬件上,壹同传奇公司拥有众多一流的后期制作棚,其中包括国际最高认证标准的杜比全景声混录棚、杜比视界影院版认证调色棚等。
“郎园Station聚集了顶尖的电影、电视剧后期制作公司,园区内共1.12万平方米的各类影视棚全部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这些影视棚既是生产资料,也是业务平台,成就了高水平影视制作基地。”首创郎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春燕说。
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文艺工作不是机械化生产,需要良好的创作氛围。”谈及公司的选址布局,常亮亮表示最看重的还是场域和产业生态。他认为,一家影视企业的理想发展地,需要具备很多差异化优势,比如浓郁的时尚文化氛围、与国内外影视同行的交流空间、合理的产业矩阵等,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园区之间应该实现共生共融发展。
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北京在发展电影产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无论是前期策划、拍摄、后期制作还是发行宣传,都拥有非常完善成熟的电影产业全链条”。
刘鹏认为,对于创新创意的包容度,产业空间和国际化资源带来的市场优势以及龙头企业对行业发展的带动效应,使朝阳区有能力成为全国影视企业的高度聚集区。数据显示,2023年,朝阳区规模以上影视企业实现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2.1%。
影视作为重投资产业领域,其发展离不开活跃和多元的资本。“朝阳区聚集了影视领域的头部企业、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机构以及各类创新型、成长型影视企业,促成了大量投资项目。比如,朝阳区有万达电影、阿里影业、华策影视等一批头部制作企业以及天马映像、郭帆影业等知名影视制作公司,也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企业致力于影视投资、制作、发行、营销、衍生等全链条发展。”刘鹏说。
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也为影视产业的加速驰骋增添了动力。今年年初,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资助扶持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推动影视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完善影视拍摄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服务机制的完善,让剧组能够在众多“入镜”资源中精准、快速取景。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北京市影视摄制服务机制正式启动,未来将通过市区两级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受理承接影视摄制服务。市级层面成立北京市影视摄制服务中心,分别依托北京市电影局和北京市广电局所属工作力量作为面向社会的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区级层面则明确对接部门和专项工作人员。市区两级机构共同为影视摄制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拍摄协调服务。
以朝阳区为例,朝阳区出台了北京首个建设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工作计划,开通影视摄制服务热线,编制影视拍摄服务手册,制定涵盖辖区专业影视取景园区、都市风光取景地、旅游景点取景地、文化场所取景地、公共设施取景地五大板块百余个取景点位的选景拍摄“锦囊”,助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拍摄时,经常要与政府部门沟通。例如去年一部电影需要在车水马龙的国贸桥取景,既要保证安全,又不能影响交通出行,拍摄很不容易。”坏猴子影业电影制作总监廖圆圆介绍,在朝阳区委宣传部的协调下,他们很快制定了拍摄方案,顺利完成取景。
“场景所属地的配合度,是我们拍摄选景的一大考量要素。朝阳区给了我们很多灵感、更多选择,也让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影视作品中讲好朝阳故事、北京故事和中国故事。”阿里影业王锦工作室制片人许振说。
促进文化科技融合
影视产业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前沿阵地。2023年,影视行业绕不开的一大关键词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影视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重视电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用科技赋能影视拍摄、制作和放映等环节。
如何推动影视企业进一步发挥优势,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是北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事实上,除了机构总量和产业规模不断攀升外,作为“电影之都”,北京出品的一系列精品力作也不断涌现,电影《长津湖》《你好,李焕英》《流浪地球》等深受影迷喜爱。刷新票房纪录的现象级作品背后,离不开文化生态与影视科技的助力。
对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话题,赵春燕思考颇多。在她看来,作为影视产业领军者,北京不仅要快速抢占影视科技的创新高地,同时有责任推行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标准。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迭代背景下,影视产业可以依托龙头企业,通过大制作、高势能口碑影视项目,推动影视工业化、生产流程标准化。
影视产业对科技创新有着天然的强烈需求,以定档2027年正月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3》为例,导演郭帆已经在尝试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影视制作中,从前端制作阶段就开始推动电影工业化。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郭帆将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商汤科技、华为、小米、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共同组建电影工业化实验室,探索人工智能、虚拟拍摄等技术在影视产业中的应用和标准化制作。
“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中,最重要的是优质文化内容,‘卡脖子’的是创新技术。只有科技和文化一盘棋,人才与技术资源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赵春燕说。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首创·郎园Station联手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在园区举办了为期3天的“M+应力场”影视跨界市集。这次活动也是名副其实的实验场——活动试图模糊影视行业与大众消费的边界,拓展“电影+”“文化+”“数字+”新生态,构建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链接,用电影科技赋能城市生活方式。
许多电影节交流活动将科技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灵境赛博带来的AI数字济公趣味互动,观众可以现场“赛博许愿”、体验影视特效妆容;正在开发SaaS科学制片管理系统的灵河文化和郎园Station共同策划了游园寻宝集章打卡活动,集齐36个影视IP印章可以免费兑换限量周边产品。
影视工业化、生产流程标准化需要一个完整生态的建立,从硬件到软件,从前期创作、拍摄到后期制作、终端放映,都离不开影视科技的支撑。部分受访企业坦言,目前制作和放映环节的软件、硬件等经验主要依靠国外技术,国产化替代还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
刘鹏表示,目前,朝阳区正在加紧研究相关政策,优化完善产业资金政策,增加支持影视企业发展的相关条款,在影视作品立项、影视技术创新、平台搭建等方面予以倾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影视企业的精准服务。深化影视科技融合,推动AIGC等前沿技术与影视产业相结合,赋能行业发展。”
引才固才有待破题
当前,国内影视产业蓬勃发展,影视工作者创作热情高涨,精品频出,但也面临高质量人才结构不合理、不稳定、不协调等问题。培养和吸引优秀影视产业人才,是行业和政府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影视后期制作是科技创新密集型、艺术创作密集型、人力资源密集型的关键领域,也是我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朝阳区的3000多家影视企业中,就有2710家是影视制作企业。
不过,这一领域的关键人才,往往不是以学历取胜,更多的是在实践和市场检验中获得相应的行业地位,从现行人才政策来看,往往不具备落户条件。“他们中很多人面临‘漂’的困境,没有职称晋升和落户通道。”赵春燕说。
“影视属于人才密集型产业,在互联网新兴业态的冲击下,很多影视行业的技术人员向互联网转型,人才短缺严重,如何培养和留住人才是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刘鹏说。
赵春燕在此前的走访中注意到,很多影视企业的负责人都在吐槽人才流失问题。因为技术相通但薪资存在较大差异,很多电影后期制作人才便被游戏公司挖走。
墨境天合图像科技公司董事长、视效总监徐建坦言,电影行业的产量和“造血”功能不足以吸引顶级人才聚集。对标华纳、环球等国际一流企业,国内能与之“掰手腕”的企业并不多。
“现在,企业的需求可以用‘新’字概括,也就是利于创新的空间,而人才是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创新要素。”徐建说。
“影视的人才困境不止在于引才,关键在于固才。我们注意到,好的电影全链条企业都开始组建一套成熟的人才发掘和培养体系,后期公司也都有自己的教育培训板块。影视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挖掘精英人才,也需要关注从业人员的系统培养,建立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到‘养鱼先养水’。”赵春燕说。
“近年来,朝阳区引进培育了大批创意型、专业型、经营型、融合型、国际化的影视文化人才。导演、编剧、制片人、主演等主创团队的集聚,也带来了影视资源的集聚,进而形成更大的人才吸引力。”刘鹏表示,朝阳区将进一步加大影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深化政校企联动、产学研融合,与专业院校联合培养行业紧缺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依托辖区商务、旅游、消费等资源优势,在重点商圈、热门景点举办影视市集、影视嘉年华等宣传推广活动,助力“朝阳影视”作品“走出去”,提升“朝阳影视”品牌影响力。(记者 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