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永远年轻
2024/07/23 10:4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阅读:8168
大雨次日,空气新鲜,温度清凉,北京地坛附近一家书店,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聊史铁生,聊完之后,又去地坛走了走。史铁生说,“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那天重走地坛的人们,手里握着史铁生的书,看见每一棵树,目光掠过每一片草地,都会想象出史铁生把轮椅停在那里的画面吧。
史铁生这一年多来,太红了,红得让人几乎忘却他是一位离世十多年的作家,乃至于在他的朋友们一句一个“铁生,铁生”这样称呼他时,恍然间有一点点期待感——这么多人在聊他,他怎么还没来呢?即便没来,在书店里,在地坛公园,朋友们还是觉得他和大家在一起,这种感觉很好,能被一直记得,确实很好。
史铁生已经在课本上、其他图书上和人们的话语中广为传播了,可还是有无数人,想找个地方安放他——他的好朋友余华,曾把他放在足球球门那里当守门员,现在则把他当成CP,走到哪儿说到哪儿;一群在音乐演出现场的年轻歌迷,合力举起了一位坐在轮椅上的青年,制造了“一群余华举起了铁生”这个热搜;50位由史铁生妹妹、知青队友、研究者组成的朋友圈,定期聚会,史铁生是饭桌上永远的话题……
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00后”开始品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成为抖音最受欢迎的经典书籍之一,销量持续以倍数增加,史铁生、余华、莫言、梁晓声等成了在抖音上颇受欢迎的几位作家。这不免让人好奇,这个数量庞大的“00后”群体,是怎么找到史铁生的?网红余华不遗余力地推荐,是一个原因;史铁生拨动了一代年轻人的琴弦,也很重要;另外,在短视频时代,推荐算法也起到了聚焦作用,算法衔接了他与新一代读者之间的联系,为史铁生找到更多的新的读者——这三者,缺一不可。
在短视频平台,谁是第一个把史铁生名字嵌入搜索框的,这不得而知,和传统的纸质阅读与传播渠道不同,短视频集合了文字、图片、视频、评论等形式,这也意味着,史铁生是以前所未有的立体形象,出现在网络受众面前的,之所以让人觉得这位作家的形象栩栩如生,距离年轻人如此之近,与读者自发加的“滤镜”有关,更与有了温度、方向、价值观的推荐算法有关。
一代年轻人的琴弦,究竟是什么?何以被史铁生拨动?年轻人与史铁生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精神联系?这些都是有趣的问题。年轻人在想什么,他们不会轻易地表达,父兄辈也难以轻易觉察到。年轻人很低调,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交流,但偶尔也避免不了展露心迹,喜欢史铁生,就暴露了他们的一部分精神需求,他们的心弦被弹奏出来的声响,其实是时代声响的一种。
史铁生能够打动年轻人,绝非他的“躺平”和“不上班”,而是因为史铁生作品中,拥有一种极致的情绪,无论是热烈与孤独,爱与痛,喜悦与悲伤,在史铁生笔下,都被直观且准确地表达了出来。这些情绪或者情感,在年轻人那里,或许是陌生的,但作为一种人生体验,又有着内在的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如果年轻人想要通过阅读文字的形式,获得一种激励,一种心灵洗礼,以及一种饱满、深刻的感受,阅读史铁生将是很好的选择。
史铁生的真实,在当下愈加显现出打动人心的地方。“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史铁生在文字层面的真实,与他作为现实中人的作者身份,是高度统一的,年轻读者自然能捕捉到这种因统一而产生的完整印象。这样的真实感,会让年轻人触摸到生活与情感的质感,尤其是在虚拟、智能构成的网络生存架构下,这种真实更加可贵。
在年轻人看来,史铁生还是一位“金句”作家,他有一些句子,写得实在太精彩了,“虽偶有轻风细雨,但总归晴天朗照”,“大劫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不该失去热度,你镇定了但仍在燃烧,你平稳了却更加浩荡”……类似的句子,在网络上比比皆是,但不能就此把史铁生简单归类于“励志作家”行列,他身上的确有很强的励志元素,但比励志更有价值的,是他说出了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真相,从这点看,他更像是年轻人的朋友。
“00后”们对于史铁生,恐怕有一种“隔辈亲”的情感。对于史铁生这一代的作家来说,他们的写作,多还是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们的作品,多是从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萌发、生长、成为大树,虚构并不足以成为他们文字的脊梁,写实是清晰可见的作品风骨。通过他们的写作,年轻人如同穿过一道长长的涵洞,走到出口之后,一眼望见那代人在阳光下与土地上的身影,年轻的读者会由此看见自己的身世,看见过去与当下的联系。有思考本能的年轻人,会主动寻找不同代际间人与人的联系,用自身的变化,去对照前辈那里的不变。这样的比照,是有意义也有价值的,这也是史铁生那一代作家在创作时留下来的无形财富。
史铁生是坚持写实写作的作家之一,他的文本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以及真实观察的基础之上,他的哲思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从而能够战胜现实生活里不断遇到的打击与挫折。现实生活中的史铁生有着疲累的肉身,而在写作时他拥有了自由行走的能力。残疾的史铁生和失明的博尔赫斯一样,深沉、阴郁、真实,同时又拥有悲悯、通透和哲思。他们都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只不过博尔赫斯的王国是国立图书馆,史铁生的王国是地坛公园。他们在自己王国里沉淀并绽放出来的文字,都能让读者读到诸多静止的、无限的主观感受,他们写的是自己,但却让人感到每个字都与读者有关。
年轻人在追捧《我与地坛》以及史铁生语录,但史铁生深具可读性与经典性的作品远不止这些。他的《病隙随笔》《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都值得不同年龄段的人,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感悟。读史铁生是疼痛的,如果“不敢读史铁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每一位读过或读完史铁生的人,会在内心某处壁垒被推倒之后,获得一次“重建”。于是,重走地坛,重读史铁生,就会在拥有一种仪式感之外,产生一份沉甸甸的收获感。这份收获感,是史铁生送给每位新老读者的礼物。(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