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唐代也吃冰淇淋?两千多年前有“冰箱”?博物馆里看古人避暑“智慧”

2024/07/23 10:27 来源:央广网    阅读:9224

  7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大暑。“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宋代方回在描绘大暑的诗中写到:“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也就是说,这一年四季里,最难熬的就是大暑节气之后到立秋的这段时间。大暑到底有多热呢?东汉王粲的《大暑赋》说:“患衽席之焚灼,譬洪燎之在床”,令人深感“欲避之而无方”,这闷热潮热让人想躲也躲不开。

  博物馆里看古人如何避暑:唐代也吃冰淇淋?且看壁画诗歌中的“酥山”

  大暑时节,我们现代人可以依靠空调、风扇这些现代化的制冷电器来躲避暑气熏蒸之苦,那古人又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夏季呢?在各地的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答案。

  在这幅从陕西咸阳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捧物侍女图》中可以看到,三个侍女手上各自捧着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贺达炘介绍:“《捧物侍女图》表现的是一个宫廷侍女捧着一个容器,里面托着一个食品,在敬献给主人。这个食物据专家考证很可能就是‘酥山’。”

  “装彩树而形绮,杂红花而色斑,吮其味则峰峦入口,玩其象则琼瑶在颜”,这是唐代《苏合山赋》对“酥山”的描述,专家据此推测,画中中间着男装的侍女捧的很可能就是“酥山”。“酥山”的原料实际上是用奶制品提炼的“酥”做成的。制作时会把“酥”进行加热融化,加上蔗汁、蜂蜜等调味品,再装饰以彩树、红花等进行塑形,并用冰块冷冻,一道会出现在唐代夏日宴席中的冰食就制作完成了。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贺达炘称:“据唐代的一些史料记载,酥的口感非常好,入口碰到牙齿以后慢慢融化。也有专家认为,这种食品是现在我们吃的冰激凌的前身。在唐代,这是一种非常受欢迎也非常普遍的食物。”

  博物馆里看古人如何避暑 曾侯乙铜鉴缶:两千多年前的“冰箱”

  既然古人也有用冰块来消暑的传统,那又如何解决冰块存放的问题呢?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有了最早的“冰箱”。它长什么样子呢?我们再一起去湖北省博物馆看看。

  这件造型端庄大气、周身布满纹饰的方形青铜器就是古代“冰箱”——曾侯乙铜鉴缶,它是战国早期文物,距今约2400多年。整件器物由方鉴和方缶两部分组成,缶放置在鉴的正中,组合成一个整体。那么,它是如何发挥冰镇效果的呢?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江旭东介绍:“这件器物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构造,我们可以看到 缶放在鉴里面有很大的一个空腔,这个空腔在古代其实就是用来装冰或者是装热水的。在夏天的时候,装冰就可以起到冰酒的作用,所以也被称为古代最早的冰箱。”

  不仅是外观,曾侯乙铜鉴缶的内部设计也十分精巧,三个套钩和一个小孔将方缶和方鉴相连,达到稳定的效果。

  和曾侯乙铜鉴缶原理相同的还有曾侯乙尊盘,它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尊用来盛酒,而盘用来盛冰,一样也能有冰镇的作用。除了实用功能,尊盘更令人称奇的是它巧夺天工的铸造技艺,整个尊盘的装饰极其复杂,被誉为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夏天可冰镇,冬天可保温,这些兼具实用和艺术审美的精美器物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更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