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车市半年盘点: 价格竞争已近尾声?

2024/07/26 11:14 来源:经济参考报    阅读:7528

  2024年行至中场,我国汽车产业有了新的成绩单:汽车销售完成了1404.7万辆,同比增长6.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494.4万辆,同比增长32%,市场占有率超过35%。同时,更新更“牛”的电池技术、更大范围的智能驾驶技术“花式”应用不断落地……然而,也有不少从业者感受到的是市场价格竞争太过激烈。近日,在上海举办的“2024年汽车产业论坛”上,汽车从业者进行了激烈的观点“碰撞”。

  车企呼吁走出无序竞争

  比亚迪的价格竞争力毋庸置疑,高度垂直一体化、技术创新等能力让比亚迪成为国内新能源车企中仅两家盈利的企业之一,在价格竞争中一直占据“主动”,也成为很多次价格竞争的发起者。

  正是基于这样的站位,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论坛上谈到比亚迪对“卷”的理解是,中国汽车是越卷越强,越卷越好。

  “最近这三五年的产品,确实越卷越好,服务越卷越好,品质越卷越硬。出口越卷越多,市占率越卷越高,全球排名前列的品牌中,中国品牌的身影越来越多,增长率也越来越高。”

  不能否认,中国新能源汽车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在“三电”、智能化、自动驾驶领域跑出来了领先优势,让很多外资品牌深感难以追赶,也因此,欧美陆续出台了大幅提高关税的贸易政策,防堵价廉质优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占领市场。

  当价格竞争从“让利”几乎打到“让本”,更多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竞争程度之激烈深恶痛绝。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说,传统企业既要进行燃油车的节能改造,又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企业双线作战,当前经营压力持续加大,行业上下倍感焦虑。

  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直言,在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下,不顾质量和安全,不顾行业法规要求,只为一己市场份额,扰乱竞争秩序,对行业来说是饮鸩止渴,必须研究如何走出无序价格竞争怪圈,走向健康的竞争世界,走上规范的发展轨道。

  奇瑞汽车副总经理王琅亦表示,正常的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企业追求领先的必经之路,但过度竞争既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整个产业生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奇瑞认为向下卷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向上走,提升品牌的价值,向左向右走,拓宽产业圈,做大朋友圈,合作共赢才是出路。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的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在所难免,由此带来的优胜劣汰、兼并重组也是必然。”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项兴初说,市场化竞争确实能够促进产业的不断进步,但不当的恶性竞争并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可持续与健康发展。破除无序价格竞争难题的关键,是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持续的科技与产品创新来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并真正为消费者创造附加价值等。

  长安汽车副总裁王辉呼吁,国家部委及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同时给予品牌宣传有效的监管指导,打击虚假夸大、无序竞争、恶意抹黑的非正常宣传行为,避免透支社会和用户对行业的信任度,打造更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

  价格竞争并未换来销量提升

  汽车行业的价格竞争究竟有多激烈?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去年以来汽车零售价已下降了约2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4月,新能源小汽车的价格同比下降了6.5%,这一趋势在5月份和6月份持续,并且在6月份,新能源小汽车和燃油小汽车的价格分别下降了6.0%和7.4%,降幅均继续扩大。

  需要指出的是,价格竞争并没有换来销量实实在在的提升。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按照市场规律,上半年销量通常占全年的40%左右,下半年约60%,只要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的35%至40%以上,就有机会完成年度销量目标。

  根据车企公开的销量目标,上半年比亚迪和吉利汽车完成全年销量目标进度超40%,理想汽车、极氪汽车、零跑汽车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30%以上,大部分车企完成率均低于30%,整体销量目标完成进度不佳。

  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6月份,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2.3%,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经销商库存压力依旧较大。分品牌类型来看,目前豪华及进口品牌的市场压力较大,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6.4%,主流合资品牌为60.8%,自主品牌为61.5%。

  “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价格竞争愈演愈烈。这种价格竞争已蔓延到海外市场,对海外消费者提升对中国产品、中国品牌和中国企业的认同感不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说。

  价格“向下”是否已近尾声

  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汽车市场的价格竞争已经超过了良性竞争的范围,有专家担心,当降价降到成本线,车企努力降本就难以避免会影响质量,需要对市场竞争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

  在不久前的吉利汽车一季度业绩交流会上,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说,中国摩托车行业曾经风靡全球,东南亚几乎全部都是中国生产的摩托车。随着各企业疯狂降价,从压缩利润空间,再到压缩质量空间,结果是中国摩托车如今在东南亚几乎不见踪影。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警惕,切莫重蹈摩托车行业的覆辙。

  王青表示,随着竞争对手的跟进和反击,市场最终会在更低价格水平上重新达到均衡,但会带来企业收益降低、研发创新能力弱化、供应链价值链受损、市场观望情绪加重、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甚至形成市场“降价-市场观望-销量下滑”和企业“降价-被动跟进-亏损增加”的双重恶性循环。

  目前,以宝马汽车为代表的外资车企开始通过实际行动放弃进一步的价格竞争,不再“降价保量”。公开消息显示,宝马7月起陆续上调各系新车价格,大部分车型已开始回调价格,燃油车价格上调幅度不一,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通过减少销售量来缓解门店的经营压力,意在帮助经销商应对短期市场挑战,缓解业务压力,稳住价格预期和品牌价值。

  另有消息显示,奔驰、奥迪等车企也陆续开始回调价格,大众、丰田、本田、沃尔沃等跨国车企纷纷跟进,调整终端政策,降低终端优惠力度,或表示不再进一步降价。此外,有造车新势力品牌取消了此前进行的价格优惠和变相补贴。

  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对汽车价格竞争问题高度关注,并开始频频表态。杨学良透露,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在内部会议上,深入研究了维护汽车行业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话题,并做了重要指示,加强行业自律迈出了重要一步。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公开表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国内消费需求不够旺盛,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出现了一些无序竞争的现象,不少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企业间拖欠账款情况增多。这些现象影响和冲击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王青建议,对于企业“市场化”降价行为,要站在稳产业、市场、消费者立场,从全局和长期利益出发考量。有时企业行为看似合理,但如果对市场竞争、市场预期、盈利能力造成明显不利影响,就是不合理、过度。需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建立投诉调查的触发机制,在时限内发布评估结果和意见。

  付炳锋认为,中国在汽车产业转型中取得了成绩,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引起一些发展中的普遍焦虑,甚至导致发展危机,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考验。在行业发展遇到的每个困难时期,政府部门都做出了积极的战略指引和政策推动,帮助行业、企业持续发展。相信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汽车行业能克服当前困难。(记者 王鹤)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