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2024/08/05 15:14 来源:中国社区报 阅读:1.1万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建机制、促改革、抓创建、补短板,推动全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开展“五星”支部创建 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持续加强
以“五星”支部创建为载体,组织农村党组织争创“支部过硬星、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城市社区党组织争创“支部过硬星、共建共享星、平安法治星、幸福和谐星、宜业兴业星”,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把建设过硬支部作为“五星”支部创建的基础性工程,持续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功夫。选育好支书。坚持“好支书”6条标准(对党忠诚 、服务群众、务实担当、作风民主、公道正派、廉洁自律),注重从致富能手中“选”、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中“留”、大学毕业生中“引”、退役军人中“请”,涌现出一批优秀村支书。建设好班子。按照“好班子”5条要求(政治坚定、干事创业、团结协作、善治善为、群众满意),县乡逐村研判、县级联审人选、配备年轻干部,全省村(社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30%以上。锻造好队伍。深入实施“育苗计划”,2022年以来,全省新发展农村党员4.9万余人,其中35岁以下占61.6%。通过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基层党组织在村(社区)组织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得到全面加强,党的执政根基得到进一步巩固夯实。
推进“三治”深度融合 基层治理共治格局日益完善
各地强化党建引领,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充分发挥自治、法治、德治作用,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集体资产处置、人居环境整治等村级重要事项,以及土地流转等群众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动议事协商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激发自治活力。以“三零”创建强化法治保障,建立“一村(格)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民调员队伍”,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未成年人安全保护等专项整治,实现“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的村(社区)数量达到89.9%,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规范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四会”组织16.7万个,实施“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文明家园”行动,有效遏制高价彩礼、红白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增添德治动力。与此同时,各地还积极推动“网格化管理+数字化治理”,公共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全区域通办”,以智慧平台支撑智治赋能。
深化乡镇(街道)改革 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
通过规范乡镇(街道)职能职责履行、机构编制配置、工作机制运行,进一步理顺关系,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形成了管理运行简约高效的工作局面。各地普遍制定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进一步厘清了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职责关系,平均每个乡镇下放执法权限65项,有效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坚持“一支队伍管执法”,实体化建设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1700多支,完善信息共享、线索和案件移送、配合调查、案情通报等协调机制,推动乡镇(街道)与派驻机构、职能部门合力抓执法。省市县三级下沉编制7.5万名,平均每个乡镇(街道)的编制由改革前的69名增加到108名,“减县补乡”成效明显。
持续推动减负赋能 基层治理整体效能明显提升
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推动“为车减负”与“为马赋能”双向发力。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四下基层”,把办公地点搬到居民楼院、田间地头、生产车间,推动解决一大批涉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物业纠纷、信访矛盾等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群众获得感更足。制定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4个指导目录,深入开展村(社区)组织“滥挂牌”问题整治,实现减牌子、减任务、减负担。目前,全省村级组织“滥挂牌”整治工作进度已完成99.3%,共清理各类不在目录内的标牌标识18.7万个。统筹规范乡镇(街道)考核,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社会综合治理、耕地保护等7项“一票否决”事项,防止责任转嫁、泛化,同时赋予乡镇(街道)对县(区)职能部门评价权。
郑州市
“四措并举”解决难点堵点问题
郑州市聚焦基层治理难点堵点,重点围绕四个方面推动问题解决,促进社区治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完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实行“一窗办”“全岗通”,同时落实错时、延时、上门帮办等服务。解决上班族等群体“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下班时间没处办事”的现实难题。
推行社区服务项目化。建立社区服务项目化机制,完善项目标准化流程,抓好立项、组织实施、项目评价等各个环节,真正确保项目实施为民所需、发挥实效。充分发挥“五社联动”作用,引入社会组织,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注入专业力量。建立社区发展治理基金,吸纳社会资源助力社区发展。各县(区)通过项目创投大赛,打造了一批特色社区服务品牌。
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进行指导帮带,推动社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参与社区治理、丰富社区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由社区社会组织承办的服务项目,有效弥补了政府和市场服务的薄弱点,激发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力。
不断完善楼院长效治理机制。探索推行“社区主管+居民自管+社工协管+资源流管”四位一体治理方式,切实发挥楼院“三类组织”(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志愿服务组织)作用,深化居民自治,推动各无主管楼院因地制宜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解决老旧楼院无人管理的短板弱项。
开封市
老城区有了新活力
开封市老城区通过“四抓四强”创新推进社区治理,走出了一条让老城区焕发活力的新路子。
抓党建,强化核心能力建设。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制,推动社区党组织与驻社区单位、各类组织联建共建。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建好用好居民楼院党组织,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抓基础,强化服务阵地建设。采取市级财政奖励、区级财政投入、驻区单位赞助、优惠政策减免、彩票公益金资助、社区力量扶持的“六个一”办法筹措资金,通过异地新建、整合资源等方式进行调剂置换等,推进社区服务用房建设。按照“一有八中心”(一有:有坚强的党组织、民主的自治组织〈居委会〉、广泛的社会组织;八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综治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居家服务中心、儿童服务中心、志愿服务中心)开展规范化社区创建。
抓治理,强化社区服务创新。推进以“汴捷办”APP和第三代社保卡为重要载体的智慧社区建设,将社区治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等事项有机融合、充分整合,提升基层治理服务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抓文化,强化古城形象塑造。依托社区道德讲堂等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成立老年合唱团、书法茶艺等社区文化类社会组织,打造社区文化圈、全民健身圈等“生活圈”,通过文化浸润,推动古城精神文明创建。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
精准施策管理好无主管楼院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瞄准群众急难愁盼,坚持高点谋划、精准施策,合力推进无主管楼院专项治理,区内278个无主管楼院全部实现了“有人看门、路要平、灯要明,安全通道要通畅”的目标。
高点谋划,确保“组织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济源市委书记亲自调研和安排部署,将无主管楼院治理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和“我为群众办实事”重要内容。成立工作专班,制定行动方案,建立工作台账,定期观摩评比督导检查,确保工作高位推动、有序推进。
调研先行,确保“底数清”。牵头组织各街道对所有无主管楼院进行逐一摸排走访,收集问题、研判分析、明确堵点,建立问题分类台账,提高后续整治的针对性。
谋划精细,确保“把控准”。分析调研问题,因地制宜提出科学解决方案。针对无大门、无保安的单独楼院或无消防通道、无电梯的老旧楼院的整治,坚持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探索形成专业型、社区型、自治型三类管理模式。
督查严格,确保“整治真”。建立周督导、月观摩、年度考核工作机制,对照任务台账,严格督导检查,先后深入督查督导40余次,现场观摩8次,下发督导通报多期。
销号管理,确保“效果实”。建立验收评估销号工作机制,制定完善销号的规范流程及标准。目前,278个无主管楼院共成立业主委员会(自治管理委员会)160余个,安装路灯400余盏,硬化地面1万余平方米,实现了无主管楼院管理服务全覆盖。
鹤壁市
“廊亭议事”接地气 实际实在惠民生
鹤壁市鹤山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廊亭议事”工作法,切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如今,社会稳定、治安良好、邻里和谐已成为平安鹤山的亮丽底色。
搭建说事平台。结合辖区实际,在村(社区)的长廊、凉亭、广场等区域打造“议事廊亭”,增设不同主题宣传橱窗和设施设备,让群众在长廊、凉亭、广场等区域说事、议事,做到了把说事评理会开在廊亭、把民主协商放在廊亭、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廊亭。
创新说事形式。因地制宜,创新举措,采取不同形式进行说事评理,把“剑拔弩张”的说事评理会会场“搬”到廊亭,让说事评理会接地气;鼓励群众在“议事廊亭”开展村民说事、百姓议事等各类议事协商活动,让家长里短、邻里小事、生活琐事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中快速协商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矛盾不上交。
充实说事队伍。全区77个村(社区)均建立由包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网格员、法律顾问、社区民警、致富能人等组成的说事评理员人才库,每年动态调整,确保说事评理员保持在10人以上,随时组织说事评理员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说事评理。新华街街道街南社区通过“廊亭议事”+“说事评理会”,定期组织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等在议事长廊开展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民情收集活动,今年以来已开展集体议事12次,化解各类纠纷15件,廊亭已成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化解邻里矛盾纠纷的主阵地。
三门峡市
建机制 强队伍 创品牌
三门峡市按照“队伍建设专业化、阵地建设规范化、社区职责清单化、村务监督常态化、社区治理智慧化”的整体思路,从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创建治理品牌入手,制定政策、完善举措,在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突出党建引领,完善体制机制。出台了《三门峡城市基层党建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分级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党支部)—小区党支部(党小组)—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建立“一联四帮”机制(即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联系帮扶老旧小区,帮党的建设、帮规范管理、帮纾困解难、帮基层治理),95家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联系帮助110个老旧小区;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制度,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工作人员全部到所居住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服务。向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498名、驻村工作队员725名,建立健全机关党支部与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帮扶、共建提升机制,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能力素质。三门峡市率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建立了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考、“三岗十六级”薪酬保障、社区工作人员考核培训等制度。严把准入关,以县(区)为单位,面向社会统一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已经累计招聘社区工作者424人。落实工资待遇,建立了与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相适应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建立晋升通道,对表现优秀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按规定考试录(聘)用为乡镇(街道)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
鼓励治理创新,打造治理品牌。积极打造推广居民民主协商示范点,鼓励各村(社区)结合实际,打造当地基层治理品牌,涌现出了一批基层治理品牌示范点。灵宝市焦村镇姚家城村被确定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验试点单位,义马市泰山路街道狂口社区等5个社区被评为河南省“五星”社区。陕州区大营镇锦绣社区创新实践“民事民提、民事民商、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五民工作法”,把会议开在群众家门口,把意见征集在群众家门口。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社区“两委”成员、网格长、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等深入楼院广泛收集意见建议,把小区服务切实做到群众“心坎”里。(通讯员 郭红迎 刘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