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社区到融入社区,打造流动儿童“第二个家”
2024/08/05 15:19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阅读:1.3万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江头街道后埔社区是村改居社区,管辖范围分散,辖区流动人口约有5万多人,其中流动儿童5751人,占比近10%。为进一步提高辖区流动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推动流动居民的社区融入和参与,促进城中村社区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11月,后埔社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厦门市湖里区培善社会服务中心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社工以流动儿童为服务2024-08-05对象,围绕“保护、服务、赋能”三个维度,聚焦“资源链接、服务开展、社区参与”三项服务,织密流动儿童保护网,构建寓教于乐、多元参与的服务圈,搭建流动儿童发挥优势、主动参与的赋能平台,打造流动儿童在城里的“第二个家”。
保护
打造“童空间”,促进流动儿童环境融入
社以资产为本为理论依据,从社区资产和优势出发,通过挖掘辖区空间、人力、组织、商家等资源,解决流动儿童缺乏娱乐空间、资源不足等问题,促进流动儿童快速融入社区。
社工依托社区文化中心的提升改造,完善社区科普室、图书室、健身室、活动室等功能区,打造了300多平方米的儿童安全规范活动的空间。在社区党委的支持和联动下,社工与小区党支部书记座谈沟通充分利用小区党支部活动室开展儿童服务的想法,获得其高度认同,儿童安全空间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此外,在与社区网格员走街串巷的过程中,社工发现社区里还有公益图书馆、篮球场等闲置空间,于是通过多次走访洽谈,与公益图书馆负责人以活动开展、公益参与的形式达成合作,同时发挥篮球场的阵地优势,引入篮球公益课程,采用分年龄段、分时间段的上课方式,确保流动儿童在安全的空间参与课余活动与公益课程。
在盘活各类活动场地的基础上,社工联动社区关工委、妇联、等单位和组织,丰富流动儿童在科、教、文等方面的成长资源,并带动辖区共建单位共同参与。如在世界读书日之际,组织新华书店以“阅读+赠书”形式,为流动儿童送上读物和绘本。为撬动社区周边资源,社工以社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展,整合了周边培训机构、商家、社会组织等15项资源。如社工通过“商家公益参与+儿童知识学习”的形式,促进商家积极参与流动儿童服务。此外,社工还整合了寰映影城、长富牛奶体验基地、厦门科技馆等十余项资源,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促进儿童在科普知识学习、视野拓展等方面的实践体验,助力流动儿童融入城市。
服务
开设“童学堂”,促进流动儿童文化融入
厦门是闽南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活动方面,也有着闽南文化的特色。社工聚焦这一文化特色,链接闽南童谣老师为流动儿童开展“闽南童谣闹元宵”活动,以闽南童谣为媒介,促进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之间的朋辈交流互动,加强流动儿童对闽南文化的学习和认同。另外,围绕“闽南烧肉粽”“博饼”等主题,社工开展了“粽情端午和谐邻里”“中秋博饼”等闽南特色主题节日活动,引导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加强对闽南节日文化的了解,以文化促交流,增加流动儿童邻里间的互动频率,增强其社区归属感。
基于儿童对民俗文化的兴趣,社工立足后埔社区“抬神”的民俗活动,邀请社区负责民俗活动的居民骨干,通过民俗文化讲座、宗祠参观、绘画宣传等形式,探索开展社区儿童“民俗文化科普+”品牌活动。在针对流动儿童开展专业服务的过程中,社工发现流动儿童对科普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参与度较高,于是以社区科普文化知识为媒介,将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连为一线,引导流动儿童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提升素养和能力。
例如,针对存在人际困扰的流动儿童,社工依托科普游戏,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并在边玩边聊过程中,引导其学习人际交往技能。除开展个案服务外,社工结合流动儿童的实际需求,把科普文化知识融入小组活动,促进流动儿童在互动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社工还开展了电子摆拼、生物科学等系列社区科普活动,增强流动儿童朋辈之间的文化互动。此外,针对学习能力弱、家长无暇陪伴的流动儿童,社工结合社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在周末、寒暑假之际,开展“学习帮帮团”“假期关爱”等特色活动,由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为流动儿童提供课业帮扶等服务,在学习、陪伴方面为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助力。
后埔社区位于城中村,其环境被贴上“脏、乱、差”标签。为进一步回应湖里区城中村社区治理要求,社工聚焦“空间梳理和四大通”工作要求,以讲座、情景模拟等形式对流动儿童进行文明宣传员的培训,并通过组织开展“童成长”文明宣传员系列活动,鼓励流动儿童以小宣传员的身份对沿街商户、居民进行环境文明的宣传和讲解,为社区美好环境建设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该活动获得了社区商户以及居民的一致认可。
社区周边个体商户如超市、饭店、快递等居多,为了充分调动商户的社区参与积极性,社工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与快递驿站等6家商户达成公益行动的合作,即以职业体验的服务方式,组织流动儿童参与服务员、快递员、医生等职业体验;同时,开展流动儿童公益市集,邀请超市、饭店等商户提供爱心糕点、茶水等物资助力公益市集的开展,既帮助流动儿童体验“小老板”的角色,也借助公益服务打造社区特色文化。
赋能
推动“童参与”,促进流动儿童行为融入
社工在服务过程中积极挖掘流动儿童骨干,已培育出一支25人组成的“红领巾”志愿服务队、18人组成的“学习帮帮团”志愿服务队,社工还协助流动儿童在征得家长的同意下进行志愿服务队的建档、登记工作。志愿服务队的组建,不仅让流动儿童实现了从服务参与者到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转变,也从身份层面给予流动儿童认可,提升了其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具体来说,一方面,社工结合社区文明创建常规工作,引导流动儿童志愿服务队每季度在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开展“洁净家园”行动,以确保后续活动空间的整洁卫生;在“学雷锋月”,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植树、环保等主题服务,提高流动儿童的价值感、参与感。另一方面,社工在寒暑假之际,结合流动儿童社会实践需求及出于安全考虑,在室内定期开展“志”援后埔图书管理员服务,通过开展书籍归类、整档、登记等工作,满足流动儿童的阅读、娱乐、实践需求;在春节到来之际,社工带领志愿服务队开展“翰墨迎春,福进万家”活动,充分发挥流动儿童有创意、动手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布置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写春联送祝福等活动,引导流动儿童以主人翁的身份共同营造温馨、喜庆的社区氛围。
为加强流动儿童志愿服务队的能力建设,社工针对流动儿童骨干开展“义起来”系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志愿服务精神、动机、内容、技巧、发展规划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流动儿童志愿服务队的服务能力。此外,社工还以团体互动、参访等形式开展团建活动,增强志愿服务队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对流动儿童的赋能,不仅体现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的融入以及身份角色的主动融入。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星级志愿者评选工作,社工及时为流动儿童的志愿服务实践进行服务时长登记,并积极协助儿童骨干填写星级志愿者的申请材料。结合国际志愿者日开展的星级志愿者表彰活动,社工邀请社区党委书记为流动儿童颁发星级志愿者证书,肯定他们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和付出,并认可其作为社区一分子的身份。
从“保护、服务、赋能”三个维度促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过程中,社工充分发挥服务提供者、支持者、使能者、资源筹措者等角色作用,通过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为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邹锦华 黄仕权 黄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