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书画

让七夕晒书成为家庭读书新仪式

2024/08/12 16:37 来源:光明日报    阅读:9950

  葡萄藤下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是七夕节广为人知的一个习俗。其实,除了寻找幸福、晒幸福,七夕节还有晒书的习俗。古人向来重视书籍的保存、收藏,也苦恼于以竹简、宣纸为材质的书籍容易长虫发霉,特别是在潮湿的雨季。记载周穆王驾八骏巡游天下的《穆天子传》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这说明东汉时期就有了七月初七晒书的风俗。

  最近,北京持续的高温和时不时地降雨,让我家位于地下空间里的书房无比湿润,有些书的书页肉眼可见的“波澜起伏”,有些书的封面软塌塌的。这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古人伏天晒书的苦衷,也理解了七月初七晒书的“天时”。

  于是,我抓紧行动起来。我的“地下书房”天花板上有一扇大大的天窗,天窗下阳光照耀之处就是我的晒书地。我把《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李太白文集》等宣纸影印本脱了函套,让它们躺在太阳下“晒肚子”。

  还在上高一的女儿早早为我的书房题写了书斋名——不厌斋,名字源自我们一家人都喜爱的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们家曾特意安排了数次李白主题的研学,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智慧基因。其中一次就是去安徽宣城敬亭山,我们徜徉在“江南诗山”中,对“不厌”有了各自的理解。不厌意味着热爱,而唯有热爱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位终身阅读者。

  热爱读书让我成为一名作者,我为各有不同的龙九子各写了一个与传统文化有关联的新故事;我还把带着孩子们研学古代建筑的内容创作为《会讲故事的建筑》一书,获评为优秀科普作品。因为我们读书、研学“两不厌”,我把我家的经验和收获著述成书,命名为《走向远方的家庭研学》。我们一家人自称为“读行侠”。在我心中,武侠小说中有武学高深、独来独往的侠客;在文化长河中也有像大禹、李白、苏轼、徐霞客那样“脚踏实地”行走千山万水,阅读自然、思考人生、书写情怀的“读行侠”,值得钦佩。

  “游中学,学中游”的阅读、博览和游历、体验,让我们一家收获了一种崭新的亲子、交互、提升的成长过程。这个“生活即教育”的过程需要仪式感,需要持续进行。在全民阅读广受重视的新时代,我们不妨让七夕晒书成为家庭读书的新仪式。阳光下的书会让书架上的书、函套里的书、大人看的书,有机会成为手中的书、全家人都读的书。

讲述人:全国妇联家庭亲子阅读推广大使、北京市首届金牌阅读推广人 李一慢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