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书画

中国传统文人的壮游

2024/08/13 13:54 来源:解放日报    阅读:1万

  公元766年,杜甫来到气象万千的山城夔州。这一时期,杜甫的创作技艺臻于完美,写出了长诗《壮游》。

  在诗中,杜甫忆起年轻时自己曾乘船到江南,游历美丽山水,追慕历史传说……这次长达三四年的漫游后,杜甫前往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被录取。于是,他开始了第二次漫游,这次的目的地是齐赵,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与河北南部。在那里,杜甫呼朋引伴、纵歌游猎,并登临泰山,写出了著名的《望岳》。

  “壮游”一词,借助杜甫的诗歌深深地印在了中国文学史上。1000多年后,当20世纪的译者面对“Grandtour”(欧洲贵族子弟的大旅行)时,很自然地就找到了对应的中文“壮游”。

  历史学家的壮游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由于家学渊源,司马迁已经学习了大量历史知识。每一个他踏足的地方,都埋藏着历史讯息,等待他去印证、去发现。

  如在淮阴,当地人告诉司马迁:韩信布衣时虽然穷,却已经有了雄心壮志。他的母亲去世后连埋葬的钱都没有,韩信就到处寻找平坦、地势高、旁边可居万户人家的地方。司马迁特地去看了韩信母亲的坟墓,确如传说一般。这些当地流传的故事被写入《淮阴侯列传》,生动烘托了韩信由草根而起的形象。

  在《孟尝君列传》中,司马迁写道:我曾到过薛地,那里的民间风气与邹地、鲁地迥异。当地人解释,因为孟尝君招来了天下的侠客等,据说有6万多家。司马迁感叹:“世人说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司马迁到鲁地参观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顺湘江而下,凭吊在汨罗江投水的屈原、早逝的贾谊……在旅行中,司马迁就像一个精力充沛的探险者、充满好奇的新闻记者,印证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也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历史视野。这些山河往事、风尘传说和各种典籍一一进入他的笔下,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通史。

  山水与宦游

  西晋末年,动荡迭起。面对整体性的社会危机,不少文人士大夫躲入老庄思想,热衷在诗文中谈论玄虚的哲理。老庄思想崇尚自然,而山水林野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走入山水势所必然。

  不过,西晋文士多半居于洛阳,北方平原缺少像会稽、永嘉一般的美丽风景,所以这种风气还不是那么明显。永嘉之乱后,玄言、哲思在江南找到了完美的载体,玄言诗逐渐转变为山水诗。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谢灵运。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经常离开官署寻山涉水,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他尤其喜欢去那些幽静、险峻的地方,每到一地就作诗歌咏,以致其意。

  隋唐大一统后,人们的活动范围大为增加。唐代的陆路交通以连通长安、洛阳的两京大道为枢纽,汴州、凤翔为枢纽两端的延伸点,向四方辐射,形成巨大的交通网络,东北经太原、幽州达于渤海,西北由凉州、西洲而通葱岭,向南经兴元、成都,过石门、青溪二道,可通南诏、安南,水路则经由大运河将黄河、淮河、长江几大水系打通。这种辽阔的空间意识,是此前文人很少具备的。

  不过,唐代文人的游历主要属于宦游,即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干谒,到各地求职、为官以及奉使、迁贬等。于是,很多美丽的诗歌都以地名为题,甚至常常是作者写于行旅之际。可以说,如果没有塞外,没有江南,没有夔州,也就没有唐诗。

  “游必有方”

  明代中后期,江南经济日益富庶。此时的旅行,不再只是短暂的青春冒险,或劳顿的宦游行旅,而有了享乐、休闲的意味。

  1587年,徐霞客生于江阴一个日益没落的望族。父亲为其取名“弘祖”,期待他能重振祖业,但徐霞客童子试落第后就决意放弃功名。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地理、历史、方志、游记、探险类书籍,也喜欢出门探险。

  17岁时,徐父去世,家中只剩母亲操持家业。徐霞客很想出门游历,但念及“父母在,不远游”而有所迟疑。这时,他的母亲接上了下一句话:“游必有方。”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是一位坚强、精力充沛的女性。她鼓励徐霞客要做那“屋外松”,勿学“盆中景”。不仅如此,她还同儿子一起出门远游,这在当时成为美谈。

  在此之前,中国文人主业为官,旅行只是兴趣。徐霞客却将一生精力都用来游历,可谓职业旅行家。30多年间,他几乎年年出门,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当时的名士陈继儒以其常年风餐露宿、行走在云霞之间,为其取了个别号“霞客”。

  徐霞客很有探险精神,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要去。他不仅是在探险,也是在实地考察。举个例子,先秦地理著作《禹贡》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江,后世一直沿用这一说法。徐霞客经过多地考察认为,金沙江是长江的源头。在科技手段匮乏且独立作业的条件下,徐霞客的这一发现是地理学上的重大创举。

  更为重要的是,徐霞客每天旅行回来都要记日记,有时甚至站在山路上、背靠悬崖即时记录。据统计,他记载了地貌类型61种、水体类型24种、动植物170多种、名山1259座、岩洞溶洞540多个。

  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徐霞客仍在游历,最后在云南时已然无法行走,当地官员不得不派人将其抬回老家。病榻之上,徐霞客对朋友说:“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张骞、玄奘、耶律楚材都是奉君主之命出行,徐霞客却以一个布衣之身走遍各地,可谓死而无憾。

  对中国文人来说,游历是一种重要的修行、一个重要的传统。它关乎四海八荒的地理空间,关乎存放庶民悲欢的社会空间,关乎安放自我的老庄哲学,更关乎积极向外的进取精神。在一次次的壮游中,人们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吴筱燕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