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里的形式主义:“十八相送”写的人累看的人也苦
2024/08/29 16:2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阅读:1.1万
“一个电话能解决的事,非要先搞一堆材料,你来我往‘十八相送’”“我到任4个月,签了1300多份材料,参加了270多个领导小组”“在几十页论文一样的材料里找需要解决的问题,找来找去找得好苦啊”……
记者在一些基层调研,常常听到这样的怨言和苦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顽瘴痼疾,已成为一些地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拦路虎”,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和革除。
“工作要干好,但更重要的是把汇报材料写得漂亮!”“材料字数比其他部门少了,体现不了我们的成绩!”这是记者在一些基层采访不时听到的话。西部某市一事业单位争创优秀党支部,100分的考核分81个指标,总共需要提供数十份材料,“单位里写材料的人手都不够”。还有干部总结出写材料的“小诀窍”:标题要合辙押韵、对仗工整;过去的成绩反复说,将来的规划当下讲;成绩不够就用开会、发文的数据来佐证说明……
某国企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上级检查某项工作,一定要配齐工作方案、活动记录、影像留资、工作总结,少一项都表示这项工作“没有完成”,“所以一项工作需要多份材料支撑,人手精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跟兄弟单位互相借鉴”。在此压力下,很多文件和材料在一些机关里“划圈”“时空流转”,不少还需要“回炉重炼”。
材料重复上报也让一些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群众意见颇多。有乡镇干部表示,特别是到每年迎接考核时,同样的数据,这个部门让统计,那个部门让填表,村干部疲于应对。有的县还要求干部“周调度、月通报、季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难的不是工作,而是写不完的材料,做不完的汇报”。
实际上,看材料的人,也深受“注水材料”之害。“真正想看的没有写,没必要的写一大堆。公文像论文一样厚,还得从上级重视、重要意义、科研论证里找重点,从几十页文件里找结论,从长、虚、空里找干货,找得好苦啊!”一位领导干部说,一份文件经阅批后转给有关部门,接下来应该是抓落实,但一些部门又要据此层层上报另一份落实文件,“一件事变成文件材料‘十八相送’,没完没了”。
“工作干没干,材料说了算”“政绩好不好,材料厚度看”……这些形式主义的表现,背后是“虚”“浮”的工作作风和变形的考核观、政绩观。在个别地方,上级部门以材料的多寡衡量下级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以材料的优劣作为评判下级工作成效的标准,就会导致下级把精力花费在“包装”材料上。此外,部分上级部门一些不实事求是甚至急功近利的要求,也会导致下级为了应付检查而专注于材料。
西部某县整治形式主义,首要动作就是为考核“瘦身”——2023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数量同比减少20%左右,并明确督查检查考核时间、频次、方式及督考范围等要素,压缩督查检查考核工作频次,并将业务关联密切的部门年度检查进行整合,统一进行,将干部从准备材料、应对频繁考核中解放出来,受到了乡镇干部的一致好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切实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持续为基层减负。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也审议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
基层写得累、领导看得苦,沦为空转、被掺了大量水分的材料是对基层求真务实作风的侵蚀。基层减负,须得老老实实践行“实”的作风,抓实干重实效,精简文风,拧干材料里的形式主义水分。(李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