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时代基层健康治理体系建设
2024/09/04 17:19 来源:中国城市报 阅读:1.1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健康治理既是国家卫生健康治理体系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效度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只有将基层健康治理融入卫生健康服务全过程,才能不断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人民健康水平是检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全面落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原则和关键机制。应当从国家治理体系的末端发力,在基层的政策执行过程中,贯彻落实健康理念,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坚持人民主体性,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思想的理论内核,要求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实现“人民创造健康”的主动健康路径。主动健康要求基层健康治理实现多元化、法治化、民主化,应当坚持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健康治理理念,推动基层健康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坚持由治病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思想的现实表达。以健康为中心强调预防为主和健康关口的前移,要求基层健康治理的视野覆盖辖区内整体人口健康水平,将其核心路径从传统基层医疗服务,拓展至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等公共卫生和大健康维度。
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统筹协调制度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新时代基层健康治理的典型特征,而政府主导是统筹多元主体,使其协调一致、形成“健康合力”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中轴”和领导核心作用的基础上,保证政府对社会中多元健康治理主体的正确引导。多元参与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划的有序参与,这就要求建立与基层健康需求相适应的“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参与组织体系,使多元主体能在政府的主导下共同治理公共健康事务。应当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在基层政府探索建立专班、小组、委员会等制度设施,统筹、整合行业机构、群众组织、市场主体等多方力量,因地制宜参与基层健康治理。
落实覆盖全人群、全周期全民健康管理制度
健康管理制度是基层健康治理体系的中枢神经。基层健康的有效治理离不开高效运转的健康管理制度,制度中既要包含面向全民的“动员—参与”机制,也要包含高效、准确、安全的健康信息管理和传递机制,还要包含嵌入三级卫生网络的健康管理组织体系。应当加强制度创新,充分调动基层卫生机构以及基层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其在全人群中的“健康权威”作用。近年来,江苏省一些城市探索建立村、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在提升老人、妇幼、慢病患者以及其他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农村地区,村医们在日常工作中获取基层群众信任,动员其广泛参与基层健康管理。此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全民健康管理的起点和节点,但并非健康信息的终点,在对机构进行台账考核的同时,应当充分引导其利用这些健康信息优化卫生健康服务,减轻自身医疗服务压力。政府应当大力推动健康治理数字化转型,强化信息流动性,依托医联体、健联体,建立统一接口的数字化健康信息管理平台,使健康信息在各主体间安全流通并且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加快推动健康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健康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对基层健康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基层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当前,健康治理与基层治理之间的制度互嵌不足,二者间缺乏必要的制度设施作为媒介,难以形成有效、长效治理。近年来,江苏省一些城市以网格治理赋能基层健康,以街道、社区为基本单位,充分发挥居委会、楼道长、家庭医生等基层多元治理主体能动性,探索建立健康网格,同样取得了较好成效。政府应积极鼓励基层卫生机构、群众组织进行基层治理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健康治理与基层治理间制度互嵌,加快推动健康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黄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