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引领、干预——以人民为中心的专业社会工作思考
2024/09/12 10:09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8.6万
一、背景概述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第十三部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第52条“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中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针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意见,包括推动职业水平与岗位等级衔接联动、提升政治素质、提高履职本领、增强服务居民群众意识、健全培训机制、严格队伍管理等措施,旨在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新时代的社区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西方国家和港澳地区的社会工作路径有所不同,我国本土的社会工作立足基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工作重点,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工作向着本土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专业社会工作路径
(一)服务先行,以满足群众需求筑牢基层阵地
1.服务先行:从完成任务到解决问题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从“完成任务”到“解决问题”的转变。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那些已经显现出来的社会问题,更要深入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等各个领域,主动倾听群众声音,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期盼。通过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构建多元化的需求收集机制,确保基层服务不仅能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要满足群众的发展性需求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提升需求。
2.科学规划:量身定制服务方案
针对已收集的多样化、个性化群众需求,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判,制定出既符合实际情况又具有前瞻性的服务方案。一是坚持需求导向,确保服务能直接回应群众关切;二是注重专业化与本土化的结合,既引入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技术手段,又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使服务更加贴近群众生活;三是强化资源整合,积极协调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形成服务合力,提高服务效能。
3.有效实施:确保服务落地见效
有了科学的规划,还需要有力地执行。在社会服务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效果导向,注重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加强服务过程的监督与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服务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群众对服务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同时,还要注重服务的可持续性,通过培育社区自治能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方式,构建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图1:开展南沙心理茶馆”长者倾听计划“
(二)思想引领,推动基层文化和价值建设
当前,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人类社会与智能社会交织,社会思潮起伏不定、社会预期快速转换,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社会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因此,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思想引领是推动基层文化和价值建设的关键一环。这不仅关乎个体心灵的滋养与成长,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基石。通过以心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旨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行为准则的内在动力。
1.思想教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通过集体心理资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改变大众的认知,进而形成文明和谐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的整体文化道德水平。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宣传报道好人好事、道德模范等事迹,激发社会正能量,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2.以心化人:构建情感共鸣的桥梁
“以心化人”,是心理学参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深刻而温情的实践方式。强调通过深入理解和共情个体的内心世界,以温暖、关怀和专业的心理技巧,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与改变,进而在社会层面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区氛围。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与成长,还致力于将心理学的智慧融入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在社区服务、家庭教育、危机干预等场景中,心理学为社会工作提供更深入、更有效的专业技术,分析社会问题的心理根源,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策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小组、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等措施,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与服务。
3.以文育人: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推动基层文化和价值建设过程中,社会工作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资源,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群众生活的文艺作品,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众。通过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让人们在享受文化成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图2:开展南沙心理茶馆长者专题培训活动
(三)补充干预,纠正社会不良心态
面对家访、个案管理以及各类社区活动中暴露出的不良心态、不良生态乃至不良事态,必须采取迅速而有效的行动,运用科学、专业的方法,进行深入的补充干预,以期彻底纠正这些影响社会稳定与人民福祉的负面因素。
1.深入剖析,精准识别
对于发现的不良心态、生态及事态,须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多种手段,精准识别其背后的成因、影响范围及潜在风险。这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高度的专业敏感性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穿透表象,直击问题的核心。
2.科学评估,防患未然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科学评估,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并据此制定出一套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干预方案。这套方案应当综合考虑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确保既能够解决当前问题,又能够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3.专业介入,多措并举
在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并举的方式,全面介入问题的解决过程:
心理疏导与辅导:针对存在不良心态的个体或群体,提供一对一或小组形式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缓解压力、恢复自信。
环境优化与改善:针对不良生态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资源,对当事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改善和优化,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
社会支持与动员: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志愿者团队、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形成合力共同应对不良事态。
图3:开展南沙心理茶馆”志愿者培训与督导“活动
三、总结和探讨
本文探讨了以人为本、以需求为中心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强调了在满足人民基本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流程和路径开展专业的社区服务,从而实现基层治理的目标。专业的社会工作应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共同着力,宏观层面要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行业和专业群体的协同合作,提供专业服务;而微观层面则需要与心理学等专业技术相融合,着力于满足人民的需要,再逐步改变他们的思想,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源头性和综合性的治理理念。通过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以更好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委社会工作部
作者:韦志中(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城乡社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运营中心副主任:曾庭民 袁 颖
广州专栏融媒体中心主任:袁 颖
广州专栏编辑:陈琪琪 陈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