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车轮上的课堂”:“车世界”开辟教育新天地

2024/09/25 13:53 来源:人民网    阅读:1.1万

秋风送爽,成都市天涯石小学逸景分校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双师”学科思政课——《古代科技,耀我中华》。思政教师带领孩子穿越时空,回到中国车发明的起点,结合古代具有特色的车科技刷新孩子对古代车的认知;科学教师通过讲述杠杆原理在中国古代的灵活运用,带领孩子亲手制作砲车并进行发射试验,让中国古代科技再一次闪耀在孩子们的心中,擦亮爱国底色和民族自信。

孩子们博览和体验的“车世界”跨学科学习空间,总面积约410平方米,布局由“知中国”“观世界”“乐体验”三大板块构成,展示了38件科普设施设备和116件科普展品。在这里,老师引领学生开启一段关于车的历史、现代与未来的时空之旅。

走进汽车“大观园” 开启历史与科技的探索之旅

正对着校园,左手边的一堵墙特别显眼,墙上各种造型的车,生动演绎了其发展历程。该校“车世界”项目组教师熊瑞雪笑着说:“别看这只是一个建在小学校园内的展览馆,那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大到整体布局,小到一个方向盘道具,老师们都熟稔于心。熊老师手指着一幅战国时期的马车图案介绍,“知中国”空间以时间为纬线,以历史事件为经线,以历史故事为节点,通过“重要的车轮”“多样的古车”“车官城成都”等5部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车”的文化符号的发展及其意义。“从古代的战车到现代的智能汽车,学生们可以亲眼见证中国汽车工业的摸索、初创、成长和发展阶段,看出中国汽车从筚路蓝缕到星丞大海的发展历程。”

“观世界”空间则是从世界汽车发展历程出发,介绍汽车诞生有关的重要发明家和发明故事、汽车工业的起源与发展等。“车世界”项目组崔紫倩老师谈到,“汽车是国际化的产物,孩子们可以放眼世界,了解汽车文化、人文底蕴。”

“乐体验”空间是最热闹的场所了,4大主题情境、9个沉浸式汽车互动体验项目及多种拓展课程,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儿童天性。“车世界”项目组马菱老师动手演示了一把汽车碰撞装置的模拟效果。“我们一直强调安全驾驶的理念,说一万句还不如一场演示效果好。”他介绍,这个空间采用多媒体结合声光电的现代展示手段,以互动体验为主,综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位感受,为科学教育的落地提供新的场景和沉浸式体验场所。

多学科融合 学习空间赋能学生成长

校园内为何长出一个“车世界”?这就不得不说学校的区位优势了。成都市天涯石小学逸景分校坐落于锦江区“一道九园辐射地”,校园附近,4S店星罗棋布,学生家长也多是车企员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学校对于“车”文化教育的探索早已种下萌芽。

早在2019年,学校就将汽车文化融入课程。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问题:尽管每个学生家中都有车,但他们对于汽车却一知半解。熊瑞雪回忆,“当时有一项作业是画车,结果孩子们交上的图案都是千篇一律,一个汽车侧面带两个轮子。”

如何拓展孩子对车的认知,同时引导他们探索车的内涵?在锦江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一个以“车”为学习空间的构想应运而生。

建馆之初,该校校长焦剑想法清晰:就是要建立以汽车文化为载体,集博览与体验为一体,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

定位明确了,那就着手开干。展馆建在什么位置更利于保持生命力?选择哪些车的元素?展陈如何效果最大化……难题接踵而至。

“那就学!”项目组老师开启了一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老师们聚集在办公室,翻阅各种有关车的书籍。学习之旅并不限于书本,从北京汽车博物馆到上海儿童博物馆,从成都理工大学到四川大学博物馆……项目组实地考察、登门请教,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只为寻得造好一座展馆的“真经”。

沉甸甸的一组数据浓缩了他们建设之初的艰辛:项目组跋涉7200余公里,攻读30余本共计16800000余字相关书籍。经过28次专家论证、指导和探究中形成了450000字的文献资料。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看着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听、问、思、做,项目组的老师觉得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多大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如今,“车世界”博览体验中心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将汽车文化与语文、历史、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跨学科学习的平台。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谈及规划,该校将继续优化“车世界”的展览内容和教育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车世界’是一座融合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精髓与世界汽车发展史的学习空间。它不仅是一个展示汽车技术与文化的空间,更是一个生动的教育平台,让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探索、学习和成长。”项目组的老师对此信心满满,“‘车世界’会和时代共生共长,这个空间不仅承载着过去与现在的智慧,更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与梦想,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王凡、实习生李铭枫)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