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宁建华:黄河生态的守护者

2024/09/29 13:38 来源:中国周刊网    阅读:1.4万


三门峡的中伏天,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按照约定的时间,笔者与全国人大代表宁建华在六峰路的街心花园相聚,微风拂面,夏日的气息让人倍感舒适。宁建华介绍,眼下正值三门峡大坝泄洪排沙的时期,可以前往现场,亲身体验。

三门峡大坝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它是自然力量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尽管笔者曾多次造访大坝,但每年的汛期调水调沙情况不同,泄洪排沙的机会有限,这样的壮丽景象仅有耳闻,未曾亲见。如今,有幸可以一起前往,边欣赏这一震撼心灵的奇观,边畅谈交流。

宁建华说,近年来,黄河三门峡大坝库区的面貌悄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山水林田湖草”为主题的建设项目陆续落地,黄河南岸的高庙山上,万亩林田逐渐成型,因地制宜种植的连翘、油葵等多种作物相继生长。生态廊道的建设和岸边“四乱”行为的清理,使得大坝周边的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形成了春天姹紫嫣红、夏季绿意盎然、秋天景色宜人的生态画卷。

当我们来到大坝时,恰好有机会领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提起大坝与黄河,宁建华的眼中流露出深厚的感情,言语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自豪。

到达黄河三门峡大坝停车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着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词“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巨石,不远处放置着标有“1957”的截流石。走在坝上,展示墙上有许多当年建设大坝时的老照片,向人们述说着大坝的建设史。为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减少黄河洪涝灾害造成的灾难,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启了黄河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自大坝建成运行后,发挥了防洪、防凌、供水、发电、减淤等作用,保护下游群众安全,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这些历史资料弥足珍贵,都收集保存完好,是弘扬和宣传黄河文化和讲述黄河故事的宝贵财富。

宁建华是一名治黄工作者,1993年学校毕业后就来到三门峡大坝上班,从青春洋溢的少女,到牢记初心使命担当的巾帼英才,几十年来目睹了黄河生态治理的变化。她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奉献者。

宁建华说,刚到这里工作时,黄河的水像泥石流一样奔流在河床上,大坝前的漂浮物积了厚厚的一层,而这些漂浮物也成为每年汛期要面对的最大“敌人”。每年汛期除了防汛之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清理杂物——把上游流下来的漂浮物从河里捞出来。这些漂浮物五花八门,有大树茎、大树根、芦苇、秸秆、杂草,生活垃圾等。如果不清理,除了影响黄河河面的景观,更重要的是它们会在机组拦污栅上形成一个密织的网帘,遮挡进水口影响进入发电站的水流量,导致机组发电效率低,更有甚者是一些树枝等坚硬物流入机组涡壳,不得不停机处理。每到汛期,就要清杂物,每年都有几万方。

宁建华介绍,一到冬季黄河水量小,加上流域排污,那些年黄河水的颜色甚至发乌。但近年来,河水有着明显变化,含沙量减少了,水质也达到了II级标准,水的颜色除了汛期呈现泥黄色,其余季节都很清澈,颜色如碧。水库的生态也发生了很大改善,最明显的是来三门峡的白天鹅更多了,库区、坝区下游的鸟类种类和数量都增加了。这罕见的变化是三门峡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体现和见证,是保护环境,生态治理的直接结果,是践行“两山”理论的案例,也是黄河沿岸各省各市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的行为结果。当然,黄河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水土保持、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

宁建华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栉风沐雨,兢兢业业。在一线工作,她主要从事水电站机组电气检修、电气设备运行维护以及更新改造等工作。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练就了她过硬的技能。认真努力、吃苦耐劳、细致精准是大家对她的评价,不论是机组检修、更新改造,还是运行维护、缺陷处理,只要遇到疑难问题,宁建华都尽自己所能去解决。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上进的拼搏精神,踏实的工作态度,使她在工作中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赢得了同事的好评,获得了省市级以及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多项荣誉。

作为一名工作在水利治黄一线的人,宁建华当选了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如何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水利蓝图成为造福人民的现实美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黄河力量,是她熟悉的领域,也是她关注的重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因素,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须通过制定黄河保护法予以解决。

2019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宁建华和其他代表联名提出“关于提请将黄河保护法纳入国家立法规划的建议”,得到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和国务院相关部委的重视。2021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并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22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宁建华表示:“在此过程中我体会到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宁建华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坚持深入群众倾听民声,情系民生、做群众的“代言人”和“传声筒”。到一线调研考察,在实践中建言献策。多年来,她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牢记职责使命,提出了《关于新时期充分发挥三门峡水库作用的建议》《关于严把基本农田质量标准确保粮食安全的建议》《关于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建议》等几十项建议,积极为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发声,为保障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履职尽责。

三门峡是因坝而兴的城市。黄河三门峡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名人诗篇和故事传说。“万里黄河第一坝”反映了国家治理黄河根除水患的丰功伟绩。黄河清,天下宁。

在宁建华的引导下,我们欣赏了大坝两岸的美景。乘坐电梯下到坝底,当走出坝体,站在泄洪口边那一刻,眼前的黄河如猛兽般翻滚,浑浊的水浪汹涌而来,仿佛挣脱了束缚,咆哮着、奔腾着,展现出桀骜不驯的性情。层层浊浪如龙腾虎跃,宛若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震耳欲聋的咆哮声如同龙吟虎啸,震撼着整个峡谷。那一刻,大自然的力量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宛如一场宏伟的演出,场景壮观得令人屏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巨大的能量地动山摇令人心颤。怒涛奔流咆哮,浊浪排空,挟裹着泥土气息的水雾扑面而来。嗅觉、视觉、听觉,所有的感觉共同抵达,胸中的忧愁烦扰似乎都被这强大的力量冲刷涤荡殆尽,浑身充满了雄浑磅礴的力量。

有的时候,浪花翻腾水雾弥漫直冲九霄,雄伟壮观的大坝前云蒸霞蔚,漫天的浪花水雾上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虹,绚丽夺目,蔚为壮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坝下方河道中,有一块巨石耸立其间,因其在黄河激流中矗立如柱,人们叫它砥柱山。传说是大禹治水斧劈三门后留下来的定水神针。屹立于黄河激流中的中流砥柱,无惧惊涛骇浪的冲刷和狂风暴雨的侵袭,傲然屹立。历朝历代名人贤士慕名而来,吟诗作赋击节咏叹。黄河激流中嶙峋突兀铁骨铮铮的砥柱山,逐渐演变转化为高耸的精神丰碑,被喻为中华民族独立坚强、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激励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英勇奋斗。中流砥柱精神激励万千炎黄子孙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奋发图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巍然屹立,在历史的沧海横流中尽显英雄本色。

《黄河保护法》规定了保护和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具体举措,这在涉及资源环境的相关法律中也是首次创新。把文化作为独立的一章与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考虑,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将“文化”纳入,体现了流域的“自然属性”“经济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

宁建华指着三门峡大坝南侧不远处的一项建设工程介绍说,那是中流砥柱博物馆,是依托黄河三门峡湖滨区段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项目。景区以中流砥柱精神丰碑和建设大坝的治水精神为主题,是集自然风光、人文精神、旅游研学、党建教育、休闲娱乐、民宿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类景区。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景区如今已成为一个享誉全国的旅游打卡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宁建华自豪地向我们分享这个令人振奋的现象。宁建华坚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独特价值将愈加显现,未来必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与关注。(图文/梅淑娥)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