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幼小衔接需关注儿童学习特征

2024/09/29 14:40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1.2万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育人之基上是紧密关联的。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面对新的环境、教师、同学,会经历不同于幼儿园的学习节奏,一些家长也会发现孩子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抗拒学习、上课时间坐不住等问题。处于幼升小阶段的儿童既敏感又渴望被认可,需要通过家校合作,科学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

  目前,家长和教师主要关心的幼升小问题集中在幼小衔接主要衔接什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如何做好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上。实际上,幼小衔接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儿童在幼升小阶段的发展经验也呈现出连续叠加的特点。相比幼儿园的成长环境,小学校园会更加注重营造一种有规律的学习环境,这是实际存在的较大差异。面对这种环境上的差异,可以结合学段特点,从儿童学习特征的区别与联结入手,对幼升小阶段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应。

  自在性和消极经验是学前儿童的主要学习特征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学习更多的是接受外部的影响,因此首先展现出的特点是一种自在性。儿童的自在性是最靠近天性一端,在这个阶段,他们更多的是接受学习,或者说是以一种本能的方式学习。这种方式不依赖外在的强制和干预,而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现出来。比方说,儿童会充满好奇,喜欢问问题。自在性的学习特征有两个要点需要家长和教师注意,首先要尊重儿童的本能。在接受学习阶段,成人不要赋予儿童太多的期望或者学习目的,也不用讲授一些十分专业的知识,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太能接受。重要的是家长和教师要对儿童进行管理,管理的目的并不是训斥或阻滞儿童做什么活动,而是在保护其自在性、尊重其本能的同时,防止他们做出一些不明智的行为,如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等。

  第二个特点是消极经验的获得。这是学前教育阶段和小学教育阶段学习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消极经验不是负面经验,不是否定性的经验(如疼痛、委屈等),而是对生活世界的好奇——“不知道,不清楚,为什么”。消极经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儿童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儿童的学习方式更多地是通过提问来进行的。这个提问的过程,正显现着学习的自在性,也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需要强调的是,儿童的消极经验有不可逆性,一旦经历某些负面事件使儿童不敢提问,认为提问是一件不正确或者做起来有负担的事情,就可能损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阻碍其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十分重要。

  同化学习和社会性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要学习特征

  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学习呈现出同化学习的特点。成长到小学阶段的儿童,大脑有了更高水平的发育,儿童会通过不断的经历和认识,把外部的知识或道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儿童也会在新的环境中遇见新的老师,建立新的同伴关系,儿童的学习也呈现出社会化的特征。因此,家长和教师在这一阶段不仅要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脚手架,也要关联社会性学习目标,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学习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树立社会责任感,发展社会交往、社会参与和社会实践的能力等。

  具体而言,家长和教师需要重点帮助儿童在学校学习以及和同伴交往时养成良好习惯。一方面,尊重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耐心地帮助和陪伴儿童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努力为儿童提供接触不同事物的机会和实践契机,丰富儿童对真实生活和符号性学习的体验;另一方面,主动给儿童创设友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可以借助一些集体活动帮助儿童相互认识,消除儿童进入小学的陌生感,促使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

  建立积极自我感是幼小衔接期儿童学习的关键

  无论是学前教育阶段为保护儿童的自在性做好管理,还是小学教育阶段为儿童提供接触不同事物的机会,促进社会性发展,其主要目的都在于帮助儿童建立起积极自我感。积极自我感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拥有积极自我感的儿童和社会的联结会更加紧密。实际上,教育是否成功不完全在于儿童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儿童有没有获得积极自我感,即是否觉得“我行,我能行”。因此,无论是学前教育阶段还是小学教育阶段,家长和教师均应基于儿童在不同学段的学习特征,以鼓励表达、积极沟通、共同参与的方式,通过游戏活动、综合课程等途径,鼓励儿童提问、合作、实践,使儿童通过做事获得一种“我行,我能行”的积极自我感。

  具体而言,家长和教师可以从《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提及的四个方面——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入手,发展儿童的积极自我感。首先,儿童在即将踏入小学时都会感到陌生和紧张,因此在身心发展方面,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儿童在这个阶段的情绪变化,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鼓励儿童主动表达不开心的事情,给予儿童缓解情绪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在生活习惯方面,要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作息转变,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教师在学校要强调上下课时间安排,帮助儿童学会收拾自己的餐具、整理自己的物品,养成下课主动喝水、如厕的习惯。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儿童鼓励、表扬,让他们在做为自己负责的事情中收获认可。再次,在社会适应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游戏和活动给予儿童彼此熟悉的机会,并组织儿童集体讨论班级事务,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增强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教师要对儿童展现爱的呵护,通过真诚的微笑、爱抚和拥抱对儿童表示赞许和喜爱,给予儿童安全感。在同伴交往中,引导儿童互帮互助,遇到冲突时学会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利用合作任务增强儿童积极自我感的联结。最后,在学习适应方面,家长和教师应鼓励儿童学会观察生活,专注做事,主动提问。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营造让儿童敢说敢想的氛围,鼓励儿童主动参与、积极表达。

  关注儿童在幼升小阶段学习特征的区别与联结,提升儿童的积极自我感,目的是让儿童自己的日常经验可以作为发展的资源,为儿童累积用来证明自己有能力做某事的心理能量。这样,当儿童面临幼升小的身份转换,这种积极自我感也可以为儿童赋予一种面对未知困难的自信,从而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也为之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李敏,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