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书画

笔墨丹青颂重阳

2024/10/15 14:09 来源:北京晚报    阅读:1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重阳佳节又至,又是一年登高赏菊、饮酒敬老时。中国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所以又称为重阳。

  在古代,重阳节就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习俗,重阳节也被称为“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老人节”等。对于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文人雅士来说,重阳节也是他们聚会饮酒、赏菊吟诗、挥洒丹青的日子。

明 唐寅《东篱赏菊图》

  ◆ 登高望远 怀亲思友 ◆

  在所有的重阳习俗中,最重要的无疑是登高赏秋。可是人们为何要登高呢?《礼记·祭法》中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从中可见古代人们对山川万物的崇拜。当时人们的生产力不发达,科学认知有限,面对神秘的自然现象,他们无法解释其中的原理,于是对超自然、超人格力量产生崇拜,崇尚万物有灵论。所以,古代的登高习俗中也暗含了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尊崇和祭拜。

  每当提起重阳节,许多人都会想到王维的那首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创作这首诗时年仅十七,他从华山之东的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只身一人来到华山之西的京城长安谋取功名。重阳佳节,他的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创作出流芳千古的经典名句,这首诗也成为大家最为熟知的重阳诗词。后来,许多画家根据这首诗的意境创作出绘画作品,其中尤以石涛的画作最为著名。

  石涛的《重九登高图》创作于清康熙廿三年甲子(1684年),他当时四十三岁。这幅画画面开阔,画中山林掩映,层峦叠嶂。远景奇峰突起,直插云霄,四面如削,云雾缭绕。近景则山石嶙峋,树木繁茂,山林间似有松风激荡。山石树林之间掩映着房屋草堂,两位高士正相对而坐,似乎在谈玄论道,又似在品茗下棋,举止之间尽显潇洒磊落之态。整体而言,这幅画作描绘了秋高气爽的山林景色,意境高远,画中似乎激荡着天地的元气,体现出天地与大化同流的节奏感。画家用笔流畅凝重,松针跃动,树干苍拙,笔墨丰富,极尽变化,层次丰富。欣赏此幅画作,真如欣赏一首在天地间回荡的交响曲,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广远之态跃然纸上,扑面而来。

  ◆ 赏菊品茗 茱萸香透 ◆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重阳时节菊花盛放、花香撼人心魄的热烈场景。菊花被称为四君子之一,以凌霜傲雪的特征深受人们喜爱,尤其因陶渊明的偏爱更具有了隐逸、高洁的象征。九月初九正值菊花盛放之时,赏菊也是此时重要的风俗。

  明代画家唐寅绘有《东篱赏菊图》。这幅画是他三十五岁左右所作,画中描绘了陶渊明东篱赏菊的情景。画面中,近处山石嶙峋,画家用斧劈皴表现出挺立的山石,山石下方是宛转的溪流。岸边的浅滩上,丛丛菊花正热烈绽放,秋意正浓。菊花丛中,一位童子正在浇灌菊花,他扭头望向身后,只见不远处三位童子正在煮茶烹茶。画面中心位置为陶渊明和他的友人,两人坐在一处矮横的石头上,一边赏菊,一边品茗,正热络畅聊。两人身后,松树青葱嶙峋,枫叶鲜艳如丹。松枝上飘挂的青萝浮动,让人感觉到阵阵秋风正扑面而来。画面右侧,一处瓦亭掩映在青松丹枫之间。远处壁立千仞,峰峦耸峙,青山隐隐,呈现出“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画面左上方有唐寅的题诗:“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诗作格调高雅,点明陶渊明赏菊的意境,也为画面注入了更多文人雅趣。右侧有乾隆的御笔:“坐石高谈利断金,菊擎露盏涧调琴。重台莫认陶彭泽,诗画同斯别裁心。”这首诗既赞扬了陶渊明淡泊名利、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也称赞唐寅的诗画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清代画家陈枚绘有《月曼清游图》,该画作为设色绢本画,共12开。此画作主要描绘了嫔妃们的日常生活,以时间为主题设计画面内容。画册分为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杨柳荡千”、三月“闲亭对弈”、四月“庭院观花”、五月“水阁梳妆”、六月“碧池采莲”、七月“桐荫乞巧”、八月“琼台玩月”、九月“重阳赏菊”、十月“文窗刺绣”、十一月“围炉博古”、十二月“踏雪寻诗”。其中九月的“重阳赏菊”一幅就重点描绘了后宫嫔妃们欢聚宫内庭院一起赏菊的热闹场景。画家陈枚是清朝宫廷的专职画师,他受到西洋画风的影响,在作品中已经运用了透视画法。画面中,亭台走廊的透视关系准确,画家营造出富贵深宫的环境。画面中央,六位嫔妃聚在一起,围绕一棵菊花正欢快聊天,不远处一位嫔妃也闻讯赶来。院内共摆有四盆菊花,分别为浅紫、白色、粉红、淡绿等不同类型。菊花枝干挺拔,花朵繁硕。尤为有趣的是,四株菊花挺拔的身姿和嫔妃们苗条的身材形成有趣的对照,或许为画家有意为之。嫔妃身后的湖石纹路顺直,堆叠而起,造型别致,整体瘦削高耸。走廊后枫叶流丹、柿叶璀璨,呈现出一派秋高气爽的热烈景象。

  清 任伯年《把酒持螯图》

  ◆ 把酒持螯 花糕可口 ◆

  重阳节不仅有菊花,更有美酒和螃蟹。如果说赏菊更多是一种视觉和嗅觉的审美享受,那么美酒和螃蟹则会给更多人带来味觉上的享受。重阳节有特殊的美酒,即菊花酒。菊花可以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还有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的功效,菊花酒也因此被认为是延年益寿的吉祥酒。如唐人郭元振写有《子夜四时歌》,其中有句云:“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重阳佳节,蟹膏肥美,堪饱口腹之欲。《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里,渔翁便有一句“重阳蟹壮及时烹”。《红楼梦》中公子小姐们重阳雅聚时,也少不了螃蟹这道美味。宝玉在席间赋诗道:“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将螃蟹的生活特点和吃螃蟹的最佳时节和食用方法都交待得一清二楚。

  清末海派画家里最喜画蟹的要数任伯年。任伯年的画作以人物和花鸟为主,他擅长写生,画风融聚诸家之长,尤其是吸收了水粉色调技法,画面中呈现出清新秀润的风格。《菊蟹图》《把酒持螯图》《金秋荷蟹图》等,都充分显示了任伯年在色彩运用上的大胆创新。以创作于1882年的《把酒持螯图》为例,画家吸收了民间美术色彩鲜艳的特点,同时又融入西方水彩画技法,将西画颜料巧妙融入国画。画中的螃蟹已经被煮熟,颜色鲜艳,红艳如火。螃蟹后的水壶为冷青色,冷暖色调对比,更显螃蟹色泽艳美。赭石色的竹篮中放着采来的新鲜的菊花,怒放的黄菊和白菊在黑色叶子的衬托下更显瑰丽多姿。其中,画家用双勾的方法表现黄菊,而用没骨的方法来表现白菊,手法多样,变化丰富。在表现白菊时,运用水粉颜料中的白粉来表现花朵的洁白,有效地减弱了鲜艳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使得整幅画面的色调更加和谐。

  重阳节还有一种美食,那就是桂花糕。“糕”与“高”同音,食糕意味着生长、进步、高升,是向上的象征。唐宋时期重阳节食糕的风俗流行开来,唐代称为麻葛糕,宋人已经称为重阳糕。在敦煌莫高窟的第98窟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在重阳节吃糕的场景。桌上放置着精美的托盘,盘中是凸起的重阳糕。重阳糕不仅美味,也很美观,人们把重阳糕制作得五颜六色,还在糕面上撒上木犀花,使其更加甜美诱人。

  ◆ 敬老祈福 共期长寿 ◆

  重阳节在历史的演变中糅合了多种民俗,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在民俗观念中“九”是最大的数字,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重阳节逐渐多了敬老爱老的内涵。

  在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绘画中,直接呈现重阳节敬老主题的作品较为少见,但是表现敬老祝寿主题的画作却非常丰富。其中,明代画家王文炜的《祝寿图》是这一主题画作中的典范。《祝寿图》为绢本设色作品,尺寸较大,纵182厘米,横89厘米,如今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画面中有寿星和梅花鹿,这是祝寿图中常见的形象,具有吉祥的寓意。寿星栩栩如生,憨态可掬,他双手抱着一个红衣童子,红衣童子站在梅花鹿身上。梅花鹿神态安详,四肢跃动,似乎正在行进,动感十足。寿星和红衣童子看向画面右下角处,一位绿衣少年手持木杖指向红衣童子,红衣童子手拿葛藤,两个孩子正在嬉戏。画面上方两位文人高士对坐书案,正在交流,似乎在谈经论道、畅聊人生。还有三个童子聚精会神地围着一个竹笼,里面似乎有非常可爱的动物。背景部分,画家用多种皴法表现嶙峋的山石,用精细的勾勒描绘青青翠竹和茂密的松针,用柔和的线条呈现山间的溪流,营造出清幽典雅的山水意境。整幅画作将文人雅趣和吉祥的寓意完美融合,雅致生动,趣味十足,也呈现出画家对生活的赞美和对长寿幸福的美好祝愿。王文炜并不是艺术史上著名的画家,在画史中也难以找到记载他生平的资料,但他的艺术作品却在历史的流逝中万古流传。(张鑫)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