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文化之笔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4/10/23 16:02 来源:新疆日报 阅读:1.1万
金秋时节的新疆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天高云阔、层林尽染。艺术家们支起画板,秋天的小分子村跃然纸上。
这里曾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2014年起,白钢、郐振明、李勇等一批艺术家陆续来到村里写生,建起工作室,艺术的种子从此在这个小山村开花结果。如今,这里已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村。
近年来,新疆多地主动转换发展思路,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探索“文化植入乡村”新路径,以文化为引,以乡村为基,打造一个个兼具文化体验和娱乐休闲功能的特色乡村,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文化激发乡村创新活力
艺术家们的到来,为小分子村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活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村里开起了民宿、农家乐、酒吧、咖啡馆,乡村旅游业态越来越多,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收入的增加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此外,小分子村还组织了各类艺术活动,如“中华风·乡土情”新疆年画农民画展、新疆青年画家作品展、《天山境界》中国·宋庄写生学会写生展等,让村民们有机会亲身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艺术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幸福感,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画家画乡村,我们也跟着画,以往看惯了的山水花草,经画家指点后,画出来还真就不一样了,心里美得很。”村民张新香在村里民宿打工之余,也加入了村民画乡村的行列。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长山子镇湖南村出产的水稻远近闻名,江南地区的农耕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浓厚的印记。如今,村里已有10家艺术馆、工作室,吸引多位影视创作、文学创作、雕塑、篆刻等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入驻。该村以艺术家入驻为契机,借助艺术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实现文旅资源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艺术建乡’让艺术和乡村双向奔赴。通过艺术等手段,携手村民延续乡村文脉、深耕乡土文化、开展地域美学的艺术转化,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在前不久举行的自治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进会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特派员、中国建筑集团西北院文旅中心主任董珂说。
盘活资源共享文化红利
今年国庆假期,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人来人往,不少游客专门来吃农家饭、逛农耕博物馆,体验乡村野趣。
2014年,月亮地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近年来,通过专业运营团队的量身打造,月亮地村的资源潜力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
“我们和文旅开发研究院多次组织村民座谈,发掘村庄历史,理清村庄发展脉络。”英格堡乡党委书记吕艳花说,经过整体规划,打造出特色民宿和自然景观,让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如今,全疆各地越来越多的乡村通过开发农副产品、经营特色民宿、开展乡村研学等业态,引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不仅发展了村集体经济,为农产品提供了“走出去”的新渠道,也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年轻人返乡创业。
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被誉为“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村里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参与手工乐器制作。近年来,加依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直播带货等方式,年均销售乐器2万余件。
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目标是惠农富农。“如何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找到发展方向,让乡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文化资源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并进行有效转化,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方向。”董珂说。
因地制宜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8月初,新疆多部门联合印发了《自治区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新疆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将文化产业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以文化繁荣有力促进乡村振兴。
针对部分乡村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存在同质化等现象及缺乏可持续发展后续动力等不足,业内专家学者认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应因地制宜,充分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选择适合的业态进行开发,推动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还应努力培育本土文化人才和文化企业,打造专业文化团队,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说。
自治区文旅厅副厅长马旭国说,根据《意见》,文旅部门将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深入挖掘乡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乡村旅游主题活动,促进乡村旅游规模集聚发展。结合乡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示范村、非遗传承基地等,形成品牌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