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黔西市化屋村:“四心”解纷工作法 构建和谐新化屋
2024/11/01 15:04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1万
近年来,毕节黔西市化屋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推行“四心”解纷工作法,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绘就一幅和谐稳定的“化屋山居图”。三年来,化屋村共调解各类纠纷15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100%。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十余项荣誉。
以“通俗话”讲解政策法规。通过召开党小组会,用苗族同胞易于接受的通俗语言向党员宣传阐释国家方针政策和《民法典》等常用法律法规,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以“温馨话”纾解群众心里疙瘩。聚焦容易引发“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邻里纠纷、家庭纠纷等问题,通过召开院坝会,以温馨话与群众拉近距离,弘扬礼让、友善、孝悌、感恩文化,让小矛盾小纠纷在谈话间得到化解。以“家常话”拉近干群心理距离。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通过召开群众会,收集群众需求、征求群众意见,对能够现场解决的问题诉求全部现场解决,对村“两委”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报乡党委、政府分析研判,纳入议事范围及时处理,切实做到“尊重民意、化解民忧、维护民利”。三年来,共召开院坝会、群众会等120余场次,宣传政策法规涵盖3000余人次。 敲开群众家门,打开群众心门。聚焦“小结不解系大结、大结不解系死结”难题,通过调解员敲开群众家门,分别到矛盾双方和邻居家中家坐一坐、聊一聊,耐心听掏心话,详细了解矛盾发生的原因、过程,找到化解矛盾突破口。坐下面对面沟通,倾听群众心声。对于群众因“放不下面子”“找不到台阶下”等不愿化解等问题,村“两委”人员采取面对面沟通,从根本上打开当事人“心结”,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寻找田间地头人,抚平群众心灵。针对群众忙于劳作,不愿进机关等情况,将巡回法庭变移动法庭“送法到人”,巡回法庭人员通过主动找到当事人,耐心倾听群众需求,了解诉讼背后的原委,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诉前。2024年以来,共为群众办理民生实事46件。 找准“关键人”。充分发挥邻里熟人好说事、亲朋好友多信任、乐于双向沟通的关键人员优势,做好矛盾纠纷双方的思想工作,使其明晰事理、解怨化气,努力做到“事心双解”。找好“五老人”。邀请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族长、老教师、老军人等当地群众认可度高、且热衷调解的“五老”人员参与疑难矛盾纠纷化解,有效化解群众积怨。找对“代表人”。通过党代表、人大代表、妇女代表等发挥“传声筒”优势,以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广集民意、了解民情、化解民怨,积极为生活困难的群众争取民政、医疗、残联等部门政策支持,进行帮扶救助兜底,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群众需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代缴保险。积极发挥村“两委”干部、志愿者作用,帮助行动不便、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缴纳合医、养老保险,切实解决群众因缴费不及时不能报销的矛盾问题。送教上门。联合学校教师,针对不能正常到校求学的学生进行送教上门,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缓解家庭压力,努力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办理补贴。对于883名因路途遥远、回乡不便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发动党员干部为他们申请补贴、办理相关程序。截至目前,已完成771人的交通补贴发放,涉及资金38.55万元。(黔西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