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智慧农业有了发展“路线图”

2024/11/06 10: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1.1万

  最近,农业农村部连发两份文件,提到同一个关键词——智慧农业。

  10月25日,《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对外发布。根据文件,从今年开始,各地将全面启动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重点领域应用拓展、示范带动等三大行动,到2028年底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将达到32%以上。农业专家分析,随着三大行动的逐步推开,智慧农业技术装备有望加快得到推广应用,中国智慧农业发展将进入快车道,更多农民将实现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转变。

  带来哪些改变

  ——智慧农业能够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有研究显示,智慧温室大棚较普通大棚可节水14%,使作物产量提高10%至20%

  作为农业产业新形态,智慧农业近年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从国家层面看,“打造智慧农业”这一说法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被明确提出,“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到“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2023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两年明确提出发展智慧农业。

  从各地实践看,河北于2020年启动为期6年的智慧农业示范建设专项行动,重庆2021年明确5年内新增200个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北京2022年提出推进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研发。

  让农业更智慧,能带来哪些改变?

  “通过手机APP,现在我一个人能管理5万只鸡,搁以前没有六七个人是不行的。”在山东省枣庄市,明丰肉鸡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吴成雷不久前给自家农场引进了一套智慧养殖管理系统,“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我们不仅提高了养殖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让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分析,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智慧农业能够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比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计算出农业动植物的最优生长状态,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准控制;通过机器视觉、动植物表型技术、基因大数据分析与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智能育种,获得农业动植物最优种源,为农业高效优质增收奠定良种基础。有研究显示,智慧温室大棚较普通大棚可节水14%,节约化肥和营养素31%,并使作物生长周期进一步缩短,产量提高10%至20%。

  “我国智慧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应用不断普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郭剑锋表示,据统计,2023年我国智慧农业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13亿元,同比增长9.18%;近5年我国农业机器人需求量保持38.6%的增长率。截至2022年底,全国无人农场项目数量超百个,涉及22个省份,建设面积超过30万亩,其中超万亩的大型无人农场10余个。

  破解难点卡点

  ——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我国无论是关键技术装备还是应用的广度、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各地智慧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不足。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表示,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农业生产效率仅为非农产业的1/4左右,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趋紧,亟须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改变大水漫灌、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以智能化来实现精准化,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全球比较来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我国无论是关键技术装备还是应用的广度、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郭剑锋说,目前我国智能化高端农机仍不到农机总体规模的10%。一些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靠进口,许多前沿技术还只限于局部点状应用,设备、技术可靠性、适用性有待提升。智能技术应用成本仍较高,智能水平提升必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薄弱。

  如何进一步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促进其大面积推广应用?

  农业农村部介绍,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就是聚焦破解智慧农业应用落地难点卡点的政策措施。其中,《指导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智慧农业的总体布局,提出到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突破,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全方位、全链条实现数字化改造,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40%以上;《行动计划》是对《指导意见》的进一步具体化和行动化,突出行动导向和落地实施的可操作性,部署实施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重点领域应用拓展、示范带动3大行动等重点任务。

  具体看,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重点是通过打造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共建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开发一批基础模型算法,强化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底座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应用拓展行动,重点是赋能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培育一批智慧农(牧、渔)场,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智慧农业示范带动行动,重点是支持浙江省先行先试建设智慧农业引领区,支持科研院校持续推进智慧农业技术模式迭代创新,探索推广智慧农场技术模式。

  5年实施三大行动

  ——全国各地将利用3年时间推动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初步形成,探索一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智慧农(牧、渔)场技术模式

  三大行动时间跨度达5年,怎样逐步推进落地?

  根据《行动计划》,从今年开始到2026年底,全国各地将利用3年时间推动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初步形成,探索一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智慧农(牧、渔)场技术模式,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0%以上,较2022年提升超2.4个百分点。

  去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并将其作为粮食生产头号工程。当年,300个大豆、玉米整建制推进县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3%以上。聚焦这一“头号工程”,《行动计划》提出,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推进水肥一体化智慧管控设施、信息化监管设备等数字农田建设,引导配备北斗辅助驾驶等系统设备终端,提高精准作业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整区域推进田间气象、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等监测预警网络建设。

  在地方,相关措施正加快落地见效。今年,安徽在亳州市谯城区、宿州市埇桥区、阜阳市颍州区和太和县4个县(区)开展“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单产提升试点,试点示范区面积2135亩。经田间实测,示范区平均单产765公斤/亩,较当地县域理论平均单产提升43.36%,综合测算亩均节本增效300元以上。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总结形成了一套以北斗导航精量播种、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水肥远程精准调控、无人机精准化控、智慧化田间病虫害防控、北斗导航高效低损智能收获等为主的‘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单产提升的技术模式。”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将加大集成推广力度,推动数字化技术与大田生产的深度融合,助力安徽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和江淮粮仓建设。

  李道亮认为,发展智慧农业的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既包括农业设施、装备、机械等“物”的方面的智慧化,也包括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等“人”的方面的智慧化以及农业治理的智慧化等。未来还应加快突破技术瓶颈,打造智慧农业产业生态圈,广泛开展面向小农的社会化服务,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以点带面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表示,为确保相关措施落地见效,将加大已有项目和政策向智慧农业倾斜力度,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对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多种资金渠道,谋划实施智慧农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支持将智慧农业项目纳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社会投资等有序参与智慧农业建设。(记者 邱海峰)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