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释放重要信息
2024/11/09 00:06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4万
11月8日,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八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讲话。
与会代表认为,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新闻战线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用互联网思维推进资源优化整合,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努力开创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
与会代表表示,要重塑思维理念,推动优质内容、专业人才、更多资源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要改进内容生产,形成与互联网相适应的内容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要创新管理机制,建立顺应全媒体传播规律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发主流媒体创新求变的内生动力。要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能。要营造有利于新闻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培育更多富有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闻人才。要以更大力度创新话语、改进文风,把新闻写在中国大地上、群众心坎里。
报告会由中国记协主办,表彰了373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20名长江韬奋奖获奖者。
来自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河南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广播电视台的代表
先后作了发言
这是他们的分享
我会继续向阳而生,向新出发,当好全媒轻骑兵,成为融合好能手,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萃取题材、吸取力量,将全媒体传播的精品力作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第18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代表 河南广播电视台台长 王仁海 我和全台干部职工认清形势发展,找准主要矛盾,明确“融合传播、转型发展、有用有效”发展方向,以深化改革、文化建设、技术重构为动力,闯出了“以优质内容生产打造品牌、以移动互联传播扩大品牌影响、以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的新路,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表达,引领国风国潮;第二件,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发展、跨界传播,提升舆论引导力;第三件,广播电视与先进技术结合的创新呈现,开辟全新赛道。我们就是要用改变守住心中的不变。
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融媒体评论室副主编 彭飞 只有加快推进系统性变革,主流媒体才能回应时代挑战、引领时代变革。人民日报评论的革故鼎新正是其中令人瞩目的篇章。我们以深邃思想壮评论筋骨,以生动故事畅文章血脉,以火热实践筑写作底蕴。 今天,媒体融合大潮澎湃,党报当为潮头先锋。在主战场发挥主力军作用,以主流价值奏响时代强音,人民日报评论员首当其责,责无旁贷。 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 新华社记者 王聪 今天,我非常荣幸就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英文消息《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与大家分享采写体会。一是定格历史时刻,展现领袖风范;二是回应国际关切,引领世界舆论;三是聚焦跨文化传播,创新表现形式。 我们将围绕新时代以来取得的成效经验、探索的方法路径,进一步宣传好、报道好总书记思想和形象,以更多精品力作记录历史、镌刻永恒。 第34届中国新闻奖代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 岳群 我们用半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纪录片《通向繁荣之路》,在大小屏、国内外立体传播,各方反响热烈。回顾节目的创作过程,有几点体会跟大家分享。 首先,想要讲述伟大倡议的提出和实践历程,就要紧扣新时代的脉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深一点、再深一点;第二,想要记录伟大倡议最真实、鲜活的实践,就要不惧艰难险阻,到“一带一路”项目最火热的地方,离受益的人民近一点、再近一点;最后,想要制作纵贯古今、新知迭出的大片,就要用符合新时代气息的表达方式,形式新一点、再新一点。 第11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最佳选手代表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沉淀 我想起刚上大学时,我的导师给我上的第一堂课,他说:“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沉淀。”2014年,还是一名大二学生的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好记者讲好故事”特别节目。听着记者们讲述自己亲历、亲见、亲闻,不断记录时代、传播正义、守望公平,让我对这个职业有了无限向往。 幸运的是,那位2015年到暨南大学巡讲的记者后来成了我参加工作后的师父。走近他,让我看到了几分钟新闻报道背后,是数个小时的采访,甚至是几个月的追踪。他说,只有坚守,才能抹掉浮躁、贴近真实;只有坚守,才能从那些艰辛的过程中品出幸福的味道。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