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4)发布,“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项目入选
2024/11/11 09:39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4万
近日,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教育部-浙江省省部共建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4)”评选结果已公示,“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项目成功入选。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叠加,作为“毛细血管”的社区,能否服务好“一老一小”,是一件既贴近个人生活又关系国计民生的事。然而,社区中“一老一小”状况仍存在较大挑战,在社区需求资源调动、居民需求了解与实际服务方案制定,以及社区居委行政任务与一老一小服务匹配等方面有待提升。为此,龙湖公益基金会联合北京慈幼儿童福利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项目,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于2022年实施开展,基于老年友好社区、儿童友好社区、社区养老托育服务等多个议题开展设计实施,以通过企业基金会与高校智库携手,为社区治理注入专业力量。
创新设计
“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项目服务方案:四个“一”
研发“一个指南”让友好社区发展有目标。在国家级标准框架下,项目开发了《“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指南》,确定友好社区的评价指标,让建设工作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并由能力向全国复制推广。《指南》从制度友好、文化友好、环境友好、服务友好四个维度确定了社区发展的目标,四个维度下设立15个二级指标、75个三级指标,用于评估社区的“一老一小”友好程度,也是指导社区发展改善的重要参考工具。
发展“一个模式”让友好社区发展有路径。从社区的安全、健康、文化、自治四个需求维度入手,以开展需求调研、人才赋能培育、空间打造建设、社区服务匹配四个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社区主导、专业支持、居民参与的服务机制,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一个机制”让友好社区服务有支持。依托试点社区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慈善的三级协作机制,即在机制市级建设“社区服务的孵化平台”以链接社区需求端和社会服务供给端,结合市级社工部/民政/妇联等重点政策工作,设计准入准出标准,开展监测服务、提供人才培育及督导;街道级建立“一老一小”社区服务的“市/区-街道-社区”协同网络,针对儿童/养老重点工作建立,促进社会服务力量和政府行政体系贴合。推动社会服务团队与社区居委班子建立协作机制,社区层面,在培训、督导、监测执行过程中,以“任务制”方式,通过“社会组织+社区居委”共创的形式,推动社会组织更贴合社区居委会,并建立在社区书记/副书记指导下,督导专家+儿童主任/养老专干+服务团队的协作小组。
实施“一个计划”让社区友好服务有持续。从建立城市关系到经验成果复制,友好社区打造分为 8 个标准步骤,项目对每个步骤中的标准化动作进行梳理,细化项目管理颗粒度。通过实践,形成了 24 个动作,并对每个动作所需的标准化工具进行开发,包括项目介绍册、指标、社区筛选标准、社区年度成长方案等。
创新实施
项目自2022 年3月启动至今,分别在指南研发试行、试点社区模式打造、试点社区机制搭建、亮点服务落地执行四个方面推进实施。
在指南研发及试行方面,项目在2022年期间,面向北京地区6个社区进行走访调研,并同步组成专家团队开展政策梳理,于2022年年底初步形成《“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并于2022年12月举办专家研讨会就该标准的版本开展意见征集及讨论。2023年基于专家意见,项目团队进行进一步打磨整合,调整为《“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指南》,并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在6个试点社区开展自评和专家试评,成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指导文件。
在试点社区模式打造方面,项目研发了四个标准化工具并持续进行迭代更新,首先是《“一老一小”友好社区需求调查表》,通过调研问卷、实地踏勘和社区访谈三种方式,了解社区一老一小工作现状与需求;其次是,友好社区人才赋能体系,项目开发《一老一小友好人才培养体系》,在三年时间里,通过对社区工作者、社工、社区志愿者提 供培训、督导、现场学习,提升社区开展一老一小工作的能力。根据社区一老一小需求,培养体系建立七个能力模块,研发标准化课程和教材,为社区赋能;再次是,友好社区空间打造标准化工具,项目整合龙湖空间建造及服务优势 , 结合龙湖公益基金会“万年青计划”项目的基础和经验,对社区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居民家内空间进行适老化和适儿化改造,增加一老一小社区活动空间,提升一老一小社区活动体验,降低居家安全隐患,经过总结形成了一套公益版的《一老一小友好空间改造清单》。最后是社区围绕安全、健康、文化、自治四个方面32 个需求,项目针对每个需求开发了一套服务服务方案,基于方案与专业社会组织形成协作机制,并在试点社区落地开展服务。
创新成效
2023 年至 2024 年,一老一小友好社区项目进入北京、重庆、深圳三个城市,在 17个街道约 89 个社区开展不同程度的实施执行。
其中,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儿童议事会案例,在中国妇女报作为“儿童友好巡礼”专栏开栏文章进行推广;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乡绣菊园社区“爱心暖夕阳 - 老年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发表在中国社会报,并在民政部网站进行转发推广;北京市朝阳区常营乡长楹天街项目,已成为北京市 7 个完整社区之一的案例;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街道安慧东里社区,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局课题开展“花园社区”儿童议事会服务,成为区政协关注案例;2022 至 2024 年期间,项目受到北京日报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社会报、人民政协报 、China Daily、中国妇女报、人民日报、光明网、新京报等四十余家重点媒体关注。
在人才赋能方面,项目开发 11 节网课和 11 门线下课程,开展 5场实地培训覆盖两个市35个区95个街道 170个社区的176名学员。
在友好服务实施方面,项目落地北京和重庆的10 个社区,深圳的 79 个社区,围绕老小困弱设计了 4 大主题 40余个专题服务方案并沉淀为标准化服务包。在三个城市开展服务 520余次,累计直接受益人数达到 12000 余人次。
在友好环境改造方面,项目在北京、重庆、深圳共 7 个社区完成硬件改造设计方案 , 持续完成相应改造工作。
在党的“二十大”、国家“十四五”规划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加强社区治理、提供完善的基层公共服务战略部署下,我国持续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强化“一老一小”福祉、优化养老托育服务,是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程。“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项目模式可在整市级进行落地,统筹建设全市“一老一小”的社会资源,打通进入社区的渠道,并进行准入准出标准和机制的把控,对任何市级平台建设均有参考意义;项目整套模式、工具可直接落地于社区,针对社区进行诊断、评估、方案设计,以提升社区“一老一小”友好状况,建设示范社区后可作为示范点进行参观学习。
未来,项目将持续打磨标准化模型及工具,在《“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指南》这一标准的评估下,为社区的硬件环境建设和软性服务落地的标准化过程梳理出更清晰的路径和可操作工具;其次,项目未来将提炼出“市级-街道-社区”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的三级机制,让社会力量于政府行政体系更加贴合,形成更紧密、更有效、更持续的协作机制。项目将在24至25年持续系统化打造2个“示范社区”,并开展十余个“亮点服务”的推广,从深度和广度上分别对项目模式进行迭代。(儿童社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