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科普人才队伍有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
2024/11/13 14: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阅读:1.1万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进行了首次审议。这是该法公布施行22年以来首次修订。修订草案聚焦科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优化完善,新增了“科普活动”和“科普人员”两章。
科学研究与科普是科学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科普法新增两章内容,意图促进科普活动和事业的发展、壮大,目的当然是为了全面提升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培养公众以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对现实中的人、事、物、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等作出理智的抉择,最终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发展,让生活更美好。
要做好科普,首先要有科普人才,并且要创造条件产生一定数量的专业和高级科普人才。当前,科普人员队伍建设和激励机制并不完善。为此,科普法修订草案提出,国家健全科普人员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
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支持下,首次在中央单位设立并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评出科普专业研究员16人、副研究员22人、助理研究员33人。如果全国各科研单位和高校都能以科普作品和从事科普活动评审专业职称,从事科普就像从事专业研究一样,科普人才就会得到更好的激励,科普活动才有望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树。
科普法修订草案在科普的社会责任和科普质量方面提出若干新要求,强调加强科普信息审核监测,要求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发布科普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对科普内容的合法性、科学性负责,各类互联网传播平台建立健全发布科普信息的科学性审核机制。
这些规定是为了确保科普的科学、真实,避免虚假信息和伪科普。现在,一些互联网平台已经有审核机制,对科普类创作者提出学历和职称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平台不妨拓宽渠道,允许并鼓励有相关知识背景的记者、自媒体人等其他从业者参与科普事业。
要解决科普人才短缺问题,一方面要唯专业论,另一方面也要英雄不问出处,以作品为依据来评价科普工作者。如此,既可以激励更多人从事科普创作和活动,也能保证科普的质量,真正起到科学传播并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作用。
修订草案也提出,国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和完善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培养科普专业人才。然而,如何培养,需要深入探讨。科普不只是某一专业的问题,科普人员至少需要两个甚至多学科的专业培养,既涉及理工农医的某一专业,又要培养大众传播的技能,以及具有文史哲的基本学养。如此,科普作者才会创作出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读性的优质科普作品。(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