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

藏传佛教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

2024/11/14 09:18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1.2万

  西藏,拉萨,日光之城。

  白云低回处,千年八廓街。仰面,是湛蓝纯净的天空;身旁,是白壁红檐的藏式民居;脚下,是青石铺就的“转经道”。僧众徐行,游客打卡,商铺比邻。

  桑烟大昭寺,巍然“会盟碑”。岁月流转,被称作“拉萨的足迹”的八廓街融合传统与现代,见证“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一般的民族亲情,也成为观察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一扇窗户。

  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这是一个不断演进并深化的过程。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持续加强和改进寺庙管理,深化拓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扎实推动藏传佛教更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今,宗教更和顺,社会更和谐,民族也更加和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这是世界宗教发展传播的普遍规律

  “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做好藏传佛教工作是促进西藏长治久安的一个重点。纵观世界,宗教本土化是各宗教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藏传佛教正是我国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公元7世纪,佛教自中国内地和南亚传入青藏高原,为供奉佛像,松赞干布下令修建大昭寺、小昭寺两座寺庙。

  千余年来,大小昭寺金顶熠熠生辉,门前香火缭绕。我国佛教也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融合藏地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点、中华文化烙印的藏传佛教,融入西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这是世界宗教发展传播的普遍规律。

  历史从来都是以具象的方式,存留于记忆之中。千百年来,藏传佛教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清晰脉络,通过一件件历史遗存生动呈现。

  山南市扎囊县,桑耶寺作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吸收唐朝及古印度的佛教文化,融合藏、汉、印建筑风格,见证了佛教在西藏的初步本土化;

  拉萨大昭寺,金奔巴瓶历经200多年仍光彩熠熠。作为乾隆年间认定达赖、班禅等大活佛的法定程序,金瓶掣签制度已成为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必须遵循的定制和仪轨,也是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宗教事务加强管理、密切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的历史见证。

  “藏传佛教适应时代、主动变革的历程,就是在渐进地中国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梁俊艳说,中国化是藏传佛教传承至今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

  如今,藏传佛教以更积极的姿态适应着社会变化、时代变革。

  参与生态建设——

  拉萨市南北山绿化工程实施以来,色拉寺、大昭寺、哲蚌寺、乃朗寺等宗教活动场所积极响应号召,多次组织寺管会干部、僧众在划定片区植树造林,助力南山公园从曾经的缺林少绿变成满眼翠绿。

  “每年植树季,僧人们积极参与,有的培土围堰,有的引水浇植,为拉萨添绿贡献力量。”哲蚌寺管委会主任巴桑次仁说。

  投身文物保护——

  很多藏传佛教寺庙本身就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了大量文物、非遗。哲蚌寺内的贝叶经、孝登寺内的释迦牟尼佛殿、大昭寺里的佛像……在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方面,寺庙和僧人主动加强古籍修复、文物保护,研究和发掘文物、古籍中蕴含的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教育引导信众——

  在阿里地区普兰县科迦村,帮当地农牧民收割青稞,是科迦寺僧人的一项传统。休息时,村民谈到村里的一起小纠纷,科迦寺僧人索朗仁青主动建议:去找警察和村里的驻村干部。

  每年法治宣传月,索朗仁青都要和寺管会干部一起到寺庙、村庄宣讲法律。如今“遇事找法、做事依法”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那曲市嘉黎县斯定咔村,45岁的村民扎西曲真刚刚搬进新家。“以前,我们生病或遇到难事时,都会去寺庙。”扎西曲真说,现在僧人越来越多地引导大家生病要就医、宗教消费要适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藏传佛教的发展,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藏传佛教积极倡导扶贫济困、弘法利生、简朴节约的理念,服务信众、服务社会,在顺应社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彰显了藏传佛教界的家国情怀。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特别是宗教活动场所管理

  吃过早饭,昌都市芒康县色登寺僧人丁增松布起身前往寺庙大殿。9点刚过,法会正式开始,僧人们诵经、祈祷,有条不紊。

  在西藏,1700多处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场所有序运行。宗教和顺,离不开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稳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特别是宗教活动场所管理。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藏传佛教适应社会发展、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充分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持宗教领域持续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一条条法规颁布施行,刻录着藏传佛教宗教事务的规范化进程——

  2007年,《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施行,从制度层面使宗教传承方式得到充分尊重,活佛转世有序传承得到充分保障。截至2022年底,已有93位新转世活佛得到认定。

  2017年,修订后的《宗教事务条例》通过;2023年,《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施行;《西藏自治区实施〈宗教事务条例〉办法》等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循法而行,依法而治,藏传佛教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健康传承。

  一项项制度出台完善,映射藏传佛教寺庙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变革——

  从高僧大德、僧尼代表和干部一起组成寺庙管理委员会或片区管委会,共同进行管理服务;到修订完善寺规僧约,执事委员会等机制出新;再到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建立和健全。

  2023年9月,在那曲市孝登寺,经过前期推荐、综合考察、集中酝酿、投票选举,13人组成的第一届执事委员会成立。“一批年富力强、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僧人被选出来,为寺庙管理注入了活力。”孝登寺管委会主任罗布旺秋说,执事们在寺管会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创新寺庙管理,分工做好卫生、治安、后勤、佛事等工作,充分调动了大家积极性。

  一项项服务配套提升,见证保障宗教界人士合法权益的务实努力——

  提及这些年寺庙的硬件改善,正在西藏佛学院学习的边巴次仁有着切身体会。他自幼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朱拉寺修行,曾经缺水缺电。在自治区“九有”工程推动下,地处小山村的朱拉寺通了水电,柏油路铺到了寺门口。“寺里还办起了寺庙书屋,我平日里会通过手机和各种媒体获取信息、了解世界。”边巴次仁说。

  “宗教界人士也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也应享受到国家在医疗、教育领域的发展红利。”四川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拉加当周说。

  雪域高原上,寺庙僧尼社会保障待遇逐年提高,已实现在编僧尼医保、养老保险、低保、意外伤害险和健康体检的全覆盖,绝大部分寺庙实现通路、通信、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广大僧尼的学习生活条件越来越现代化,寺庙和僧人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在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各项宗教活动进一步法治化、规范化,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的僧众,更加爱国爱教。

  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西藏自治区政协礼堂,第九届藏传佛教教义阐释交流会上,200多名僧尼代表齐聚一堂,交流探讨。

  阿里地区措勤县门东寺僧人西绕丹巴说,我们要弘扬互爱、互助、互相尊重的中华传统美德,佛经教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是互相契合的。这样的观点,得到了在座僧尼一致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教义教规是宗教界人士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教义教规阐释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彰显爱国的思想底色。

  “爱教要以爱国为前提。”在山南市乃东区达杰林寺每周举行的学习会上,经师平措朗真经常讲述历代爱国爱教僧人的故事。

  “六世班禅一生维护祖国统一,喜饶嘉措大师发动僧俗团结抗日……”平措朗真说,藏传佛教经典繁多,杰出人物众多,其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理念,抑恶扬善、平等宽容、扶贫济苦等积极思想,至今仍值得僧人和信众继承发扬。

  开展讲经阐释,要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在经典教义阐释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今年33岁的琼布·阿旺强巴坚赞,是日喀则市谢通门县扎西吉培寺第三世琼布活佛。“释迦牟尼佛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惩恶扬善的优良品德本质相同。”琼布在教义阐释中注重运用现代人的思维、语言和文字表达方式,关注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对经典作出符合时代需求、信众喜闻乐见的新阐释。

  培养爱国爱教、学问精深的现代僧才,不仅要在研阐译上力求突破,还需在教学改上与时俱进,使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契合、传统学位与现代学衔制度相衔接。

  在西藏佛学院,教室布局很有特色。这里没有课桌和椅子,取而代之的是矮几和藏毯;教室一侧摆放着讲台,另一侧则是坐榻。

  “这种布局巧妙地将现代学院式和传统经院式的教学相融合,更加贴近藏传佛教的传统修行方式。学员们席地而坐,上完文化课,转过身来就能跟着经师学习佛学经典。”西藏佛学院副院长张德强介绍。

  在科研楼阅览室桌上,摊开的人民日报藏文版十分显眼。多年来,人民日报藏文版发行至西藏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涉藏州县的行政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僧尼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社会发展成就,学习法律知识,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平台。

  西藏佛学院学员白玛旦增对报纸上沙漠植树的照片印象深刻。在西藏佛学院学习了3年多,除了传统经学,白玛旦增还有更多机会了解学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过去,我也知道要保护树木,但都是出于教义上的理解。现在读了报纸、学了知识、了解政策后,就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必要性。”白玛旦增说。

  举办藏传佛教讲经阐释交流会,出版《藏传佛教教义阐释(试讲本)》《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究文集》等10余部成果著作,推进“三级学衔”制度建设……藏传佛教教规教义研究日益精深,人才培养不断加强。截至2024年9月,各藏语系佛学院共培养“三级学衔”获得者3446人,其中363人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衔“拓然巴”学位。

  ★★★ ★★★

  夜色下,拉萨城灯光璀璨,八廓街古韵悠长。晚风中经轮轻转,吟诵着千年的虔诚与祈愿,讲述着今日生活的悠然与美好。

  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历经岁月洗礼的大昭寺倾听着这片圣洁的土地奔向现代的强健足音。新时代新征程,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将不断稳步深化,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 杨 暄 袁 泉 纪雅林 徐雷鹏、张佳莹、李凯旋、盛玉雷、赵帅杰、张艺开、贾丰丰、鲜敢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