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河南省郑州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2024/11/15 15:15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1.1万

“多亏了你们的及时救助,我才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近日,家住河南省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明湖街道的小溪对上门走访的民政干部说。今年2月,他被确诊患有癌症,家庭医疗支出较大。民政部门通过走访排查了解到小溪家的情况后,迅速进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按照程序将他纳入低保。有了这份兜底保障,小溪的心里踏实多了。

近年来,郑州市民政局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开展“物质+服务”多维救助,通过及时、精准、多元的救助帮扶,让困难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强化主动发现,动态监测及时救

如果没有民政部门的帮助,家住中原区建设路街道市场街社区的小丽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小丽的父亲已去世多年,在母亲查出患有癌症后,考虑到家庭的经济压力,她打算休学在家照顾母亲。

街道工作人员和社区网格员在排查时发现了小丽家的困难,第一时间帮母女二人申请了社会救助。经过审核、认定,街道将她俩纳入低保,并为小丽发放了临时救助金,小丽得以继续在大学读书。

“近年来,我们健全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发挥基层工作人员、村级协理员、社区网格员的作用,加大入户排查力度。”郑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郑中钦告诉记者,他们重点走访未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的残疾人家庭、非“整户保”家庭、无劳动力或弱劳动力家庭、有重病患者或慢性病人的家庭、遇到急难事项或意外事故的家庭等,摸清困难群众需求,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启动救助程序。

家住二七区长江路街道长江路社区的小宇也是郑州市民政局健全主动发现机制的受益者。社区网格长魏建梅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14岁的小宇刚被确诊患有急性白血病,高额的治疗费用让其家庭陷入困境。魏建梅将情况反馈至街道,随后小宇被纳入“单人保”。

除了传统的人力摸排外,郑州市民政局还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加强与农业农村、教育、医疗、卫健等部门信息共享,形成救助帮扶合力。

聚焦个性需求,科学研判精准救

32岁的小亮家住巩义市康店镇礼泉村,母亲没有工作,他和父亲当装修工人时挣了些钱,再加上贷款,首付13万元买了一套房子。去年10月,小亮被确诊患有急性白血病,想卖房治病,但因房子长期未交付无法出售,一时无力承担治疗费用。陷入困境的一家人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救助。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实地查看了小区交付情况,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对小亮的家庭情况进行研判与评议,将他家审核确认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提供医疗救助、发放临时救助金,并持续关注该家庭商品房交付及售卖情况,以便进行动态调整。

“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困难群众情况各有不同。为此,我们通过联席会议、‘一事一议’等举措,采取有利于困难群众的措施开展救助,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彰显救助温度。”郑中钦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按照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分层分类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此外,郑州市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梳理出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等3大类11小类共31项救助政策,汇编成社会救助政策清单,方便困难群众了解相关救助政策。

统筹资源力量,凝聚合力多元救

面对困难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救助需求,如何确保社会救助兜底有力、务实高效?郑州市民政局经过探索给出答案:关键是要统筹救助资源,促进多方参与,汇聚关心关爱困难群众的合力,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服务”多维救助。

今年52岁的李恒是巩义市河洛镇的一名特困人员,是当地民政部门推动“物质+服务”多维救助工作的受益者。患有精神残疾的他一度在外流浪,入住巩义市安康精神智力残疾人托养中心后,有专人照顾他的一日三餐,还定期帮他洗澡、换洗衣服、修剪指甲。经过精心治疗,李恒的病情逐渐稳定,如今能在护士的指导下自行完成叠被子、扫地等简单劳动。

据巩义市民政事务中心主任贺晓洁介绍,为了能更好地照顾患有精神残疾的特困人员,市民政局通过购买服务,委托专业机构对这类服务对象进行集中供养。

近年来,郑州市民政局支持推动各级民政部门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购买照护服务、意外伤害保险等,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根据困难类型和救助需求,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同时,设立市、县两级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推动形成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融合高效的新格局。(记者   刘静静)

文中困难群众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