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知科学魅力

2024/11/29 16:14 来源:新疆日报    阅读:1.1万

“蚊子为什么要吸人血?”“蝴蝶的翅膀为什么会反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蜜蜂为什么要酿蜜?”……11月26日,在墨玉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墨玉县第三小学的孩子们围着中国科学院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与宣传部副主任孙路阳问个不停。

当日,2024年南疆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训在这里举行,孙路阳分别围绕《从语文课本开始,去认识昆虫》《蜜蜂》,为现场的老师和孩子们进行科普。

“可以明显看到孩子们眼睛里放光,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求知的眼神深深感染着我。”孙路阳说。她耐心细致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每个问题,还不忘鼓励他们,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思考。

“为期两天的科学素养培训邀请了多位专家授课,每一门课程都是精心设计,既是探索提高孩子们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对科学教师的一次集中培训,希望通过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扶智启蒙”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六级职员刘瑛说。

记者了解到,2023年新疆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占比为10.6%,总体水平较2020年的7.52%有较大提升,但与全国平均水平14.14%仍有较大差距。从区域上看,14个地(州、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总体呈现稳步提升,但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实行方案中的五大要点人群为青少年、农牧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其中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是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新疆公民科学素质整体偏低,尤其南北疆差异较大,提高青少年尤其是南疆青少年科学素养显得尤为迫切。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研究员张智慧认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有两个关键抓手,分别是学校和家庭。学校科学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注重引导孩子的科学兴趣;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帮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找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对此,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启动了“扶智启蒙”项目,项目持续3年,累计投入100万元,旨在通过培训南疆科学教师,让高端科研资源与中小学教育活动相融合,提升教师整体科学素养。

墨玉县教育局教研室科学教研员热伊莱·阿迪力说:“在墨玉县,尤其是乡镇学校,对科学素养的培养往往不够重视。由于教师资源匮乏,科学课程常常由数学或语文老师兼任。”

“一方面缺乏专职的科学教师,另一方面现有科学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实验能力有待提高,严重制约着南疆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刘瑛说。

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中心小学分校校长杜民泽举例,他所在的学校有近400名学生,学校十几位教师几乎都兼职科学课教师。日常讲课主要以讲为主,动手实验较少。

阿则古丽·阿卜力孜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她也兼职科学课教师。“课程一般有配套的实验器材,但好多配套的零件买不到,导致很多科学实验没法正常进行。”她说。

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张雪莹认为,“我们要改变过去学生‘坐着不动’的科学课,因为真正的创新是发生在实验室里、发生在动手探究中的,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火热的科学实践中。”

杜民泽认为,学科学对孩子们很重要,可以让孩子们变得更聪明。他有两个心愿,一方面希望能够开阔科学教师的视野,加大培训力度;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多动手,在实践中感知科学的魅力。

“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老师们要‘走出去’开阔视野、启发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孩子们。”张智慧说,建议家庭教育能够重视起来,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望成长为未来科学家。

刘瑛说,借助“扶智启蒙”项目,未来将辐射整个和田地区,进而辐射南疆各地州,真正让科学教师从培训中受益,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积蓄力量。(谢慧变)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