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体育

从田野到舞台 乐山沐川小小稻草“化茧成蝶”舞千年

2024/12/04 15:19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万

辗转腾挪,盘旋穿梭,在铿锵有力的川剧锣鼓声中,两条金光灿灿、栩栩如生的“中华龙”在40名身穿民族服装的壮汉进退有序的合力共舞中“活”了起来。

近日,“沐川县沐川草龙:让一把稻草‘脱胎换骨 腾云驾雾’”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评选,传统的技艺在新时代下依旧熠熠生辉。

沐川草龙又称“黄龙”“草把龙”,是流传于沐川县一带的民间草扎技艺,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2008 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脱胎换骨”——让稻草编织梦想

制作沐川草龙,需要从当年收割的稻草中精选无斑点、呈金黄色的稻秆,经过熏蒸和烘干等环节,进行防虫防霉变处理,直到颜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绿色和金黄色。精选并处理好稻草后,需要用本地竹篾扎出骨架,在龙身上依次上草,通过编、织、镶、绕、缠等10多种工艺,逐渐显现出龙须、齿、舌、上颚、下颚、龙角、胡子、鼻及火焰等部位。

一条30多米长的龙,仅龙头就要扎两个月。龙头是最能体现龙逼真的部位。用竹子和稻草,扎出龙的鼻子、鼓如铜铃的眼、贲张的须以及尖锐的牙齿。覆盖龙身的稻草,剪出整齐的幅度,形成龙的鳞片。这种制作,没有草图可言,唯一可依仗的就是工匠们的悟性和日积月累的手艺。沐川草龙编扎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焕彬介绍道。

“振臂锤炼”——让稻草跃然舞动

沐川百姓在春节、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年年举办草龙表演,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颗粒归仓。草龙表演作为一项传统文化活动,不但扎制精妙,而且舞耍奇特,由受过专门训练的40余名强健汉子,身着褐色短裤、赤裸上臂、头戴草帽、身披草肩、腰系草裙、脚穿草鞋,在锣鼓音乐伴奏下,2条草龙在街头巷尾来回穿梭,时而腾空疾飞,时而神龙搅海,时而群龙朝拜,时而二龙戏珠,如云中蛟龙,开天辟地;如水中巨龙,翻江倒海,激情舞耍,充满古朴原始的韵味。

“弦歌不辍”——让稻草传承匠心

沐川草龙几经演变,由草把龙到网状龙再到鳞甲龙,日臻完善,形象逼真,独具艺术魅力。陈焕彬参与编扎的200.8米的沐川草龙,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草编龙,陈焕彬及女儿陈丽燕先后入选“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沐川草龙的传承人,陈焕彬父女在继承沐川草龙传统非遗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创新,推广应用到草编灯具等文创产品之中,引导并激励更多人参与到沐川草龙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中来。

“我们计划深入研究沐川草龙的编扎技艺,不断创新,开发更多的草龙工艺品。准备开展更多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校培养更多年轻一代的‘小小非遗传承者’,确保沐川特色文化薪火相传。”沐川草龙编扎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陈丽燕介绍,将结合乡村特色和草龙制作体验打造特色文旅项目,通过在《乌蒙沐歌》演出等方面吸引更多游客来沐川打卡,促进沐川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近年来,沐川县以“龙”为媒,不断促进沐川草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农耕博物馆等平台窗口,结合乡村特色和草龙制作体验打造特色文旅项目,吸引了更多游客来沐川打卡,促进当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同时,开发草龙文创产品、打造“草龙+”沉浸式观影体验、开展草龙研学等一系列新的场景和业态,为沐川文旅市场增添新的活力。(沐川县委宣传部 供稿)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