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2024/12/05 17:02 来源:光明网 阅读:1.1万
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 孙金龙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党全体人民的奋斗创造,也离不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党中央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持续深化,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亮丽篇章。
总结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践,有很多重要经验启示。突出改革导向,坚决破除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次问题以及体制机制障碍,对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真抓实改,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增强改革动力,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福祉,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让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找准改革重点,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好改革方法,以系统观念谋划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其他各领域改革同向发力、协同高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系统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为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构建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坚持守正创新,建设美丽中国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黄一兵
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新征程上,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牢牢把握这个重大原则,着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创新,继续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
坚持守正创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原则,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使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清,把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判断准,把新时代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际问题了解透,坚守好党的理论的魂和根,作出更加符合实际、顺应规律的“结合”,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生态文明制度走向成熟,以更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更加有效的治理效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制度执行有力,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生态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协调,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历史支撑、塑造更为强大的文化优势、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文化创新。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王昌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就和宝贵经验提炼升华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中,“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系统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整体性,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
二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建立一整套综合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对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体制改革都形成良好支撑。
三是坚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四是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研、政策、产业等领域国际合作,加强生态文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度重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研究,将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努力为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 杨开忠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表明了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工业文明的生产力,而是生态文明的生产力,为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
新的生产力质态既不是单纯的绿色质态,也不是单纯的数智质态,而是绿智融合质态范式。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是中国特殊现象,而是主要国家和地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全球生产力竞争的制高点,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由之路。
全面支撑、引领生态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的根本,在于转变生产力范式,向新质生产力范式跃迁。
要高度重视、深刻把握、自觉顺应新质生产力范式跃迁的要求,强化在绿智融合、绿色化数智化(以下简称“双化”)协同中培育生态文明的意识和文化;制定实施在绿智融合、“双化”协同中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规划;推动在绿智融合、“双化”协同中实现绿色科技化、科技绿色化的生态文明创新驱动发展,构建新管理体制,实施供应链产业链管理;着力以“双化”全方位融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立健全相应的财政、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着力以新质生产力范式为导图,完善和推广ESG(环境、社会、治理)治理理念和机制,发挥其支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把握五大原则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龚维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
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目标引领下,强化问题意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三是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重要前提是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确保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四是坚持以系统思维强化系统集成。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系统集成,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整体谋划、系统布局,统筹兼顾、协同推进,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五是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为此,要坚决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各级领导干部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干事创业;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考核评估;要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
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 王 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宽广。
全国人大环资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环境需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统筹部署、精心谋划,持续强化生态环保立法、监督工作,推动生态环保领域立法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全面提升,持续开展生态环保领域执法检查工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全国人大环资委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立法、监督和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中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成效推动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坚持开展对外交往,讲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 隆国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关系的根本遵循,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释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涸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历史选择,也是国际大势,要牢牢把握绿色发展新机遇:一是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需求巨大。目前,全球绿色低碳技术供给尚不足,我国在绿色氢能、长时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领域的技术创新需求尤其迫切,为产业投资和应用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绿色低碳产业将不断迎来发展新机遇。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产业优势明显,在全球对新能源需求不断攀升的趋势下,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持续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新机遇。我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巨大,“美丽经济”成为地方经济增长新源泉。四是绿色化与数字化协同转型带来发展新机遇。无论是先进数字技术在新能源等领域加速应用,还是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都将形成发展新空间。
把握绿色发展新机遇,必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发展。为此,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夯实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基础;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深入挖掘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新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胡 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深刻洞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相识、交织激荡、互动共进的百年历程,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即“第二个结合”。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逻辑统一,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精华,具有鲜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征。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即马克思主义蕴含的自然生态观与传统生态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蕴含的辩证生态观与传统生态文化中“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的辩证思维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环境民生观与传统生态文化中“天地之道,以左右民”的民本思想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协调发展观与传统生态文化中“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理念相契合。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国际交流互鉴,激活传统生态文化的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更高质量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