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

反对数字霸权 倡导数字友好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5/02/25 15:30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8.4万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2021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为应对数字文明时代新挑战、新机遇,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战略、倡议,以在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中占据主导权、争取发展权、抢占制高点。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现象、新问题,如数字霸权、数字伦理、数字主权与安全等,加大了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变数。

一、全球数字新秩序之下的数字霸权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背景下,全球在数字领域建立了一系列规则、规范、合作机制与发展模式,调整、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关系,形成了全球数字新秩序,也形成了大国博弈的新场域。

2000年12月,美国克林顿政府颁布《全球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首次正式提出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标志着美国政府正式将网络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层面。2011年5月,奥巴马政府发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白皮书,全面系统阐述了美国网络外交构想。之后,美国建立数字外交团队,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将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纳入到网络安全责任体系中,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网络外交”,网络安全利益已全面提升至国际战略的高度。2019年1月,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恩格尔等人提出《网络外交法案》草案,旨在推进在美国国务院设立国际网络空间政策办公室,进一步强化美国的网络外交。美国以互联网缔造者自居,将全球互联网看做自己的地盘,其所谓的网络空间国际合作不过是为了强化它在网络空间的统治地位。2022年6月28日,美国《法律战》网站(Lawfare)发布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技术政策专家Pablo Chavez撰写《迈向数字团结(Toward Digital Solidarity)》一文,明确指出中国和俄罗斯政府使用数字主权和网络主权等类似术语,在其内部数字环境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障碍,并推广创建封闭和受限生态系统的国外互联网治理模式。美国所谓的数字团结就是要打破这种障碍,打破中俄推行的“强化封闭”的数字主权。

2024年5月6日,美国国务院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名为《美国国际网络空间和数字政策战略》(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Cyberspace & Digital Policy Strategy)的文件。该战略是对2011年《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白皮书的更新,旨在以促进数字团结和塑造国际技术治理,提高美国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其重点是通过未来三到五年优先考虑的三项指导原则和四个行动领域,来建立广泛的“数字团结”。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所提的“数字团结”与2003年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以下简称WSIS)首次提出的“数字团结”理念在本质上存在着根本差别。WSIS的数字团结倡议旨在消除数字鸿沟,消除贫困,最终建立一个平等的信息社会。而美国提出的“数字团结”最终要实现的是美国在数字文明新时代社会契约缔结方式、技术标准和科技壁垒上的主导地位。

美国通过掌握核心数字技术、海量用户数据,主导数字平台、数字规则,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生存与发展权利构成威胁和限制,如数字技术垄断、数据垄断、平台垄断和规则垄断等,形成了全球数字新秩序下的数字霸权。

2017年,美国两党议员首提《网络外交法案》,罗列了6个“威胁”,即俄罗斯、中国、伊朗、朝鲜、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其中,俄罗斯、伊朗和朝鲜被指对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实施过网络攻击,而中国“一直被认为与美国为主的全球科技巨头遭网络入侵有关”。2020年8 月 5 日,美国国务院宣布扩大刚刚颁布不久的“清洁网络计划”,在应用程序、网络云以及电缆系统领域,包括华为和 BAT 在内的中国企业成为针对的对象。也是在这一年,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认定TikTok违反了美国法律,并以此要求TikTok平台停止运营。

正如复旦大学《清洁网络计划与美国数字霸权》分析报告指出的,清洁网络计划是美国在对中国网络产业长期研究和深度解剖基础上提出的精准打击策略,是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对美国数字霸权形成挑战的背景下,所采取的一种非常态化的手段。其核心特征,就是尝试颠覆性地重构规则,迫使各方以意识形态等非技术因素进行重新站队,继而扭曲和干扰全球市场的正常秩序,最终目标是维护美国的数字霸权。

为维护数字霸权,美国通过各种手段挑战中国数字主权,打压中国企业。2024年2月,美国联合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发表 6G 研发原则联合声明,英伟达、亚马逊、微软、三星等通信巨头成立“AI-RAN”联盟,企图建立将中国隔离在外的 6G“小圈子”,以遏制中国在6G领域的发展,抢夺6G 标准制定权和数字时代话语权。美国剥夺他国自主选择供应商和服务的自由,侵犯各国网络运营和监管的自主权,严重损害相关国家的数据自主权。美国到处推行数字霸权,进一步加大数字鸿沟和南北发展差距。其所做作为不仅违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与联合国相关原则与价值主张背道而驰。

2025年1月13-14日,美国数字治理领域出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用户迁徙现象。在联邦最高法院即将对TikTok实施运营禁令的司法程序前夕,大批自称TikTok难民的美国民众纷纷涌入中国社交APP小红书。导致小红书下载排名在美区iOS应用商店的下载排名出现指数级跃升:其位次从1月12日的第209位,在48小时内攀升至榜首,并同步登顶全球87个国家/地区应用市场免费榜。根据《环球时报》报道(2025年1月16日),移民数量已经达到70万人之多。美国的数字霸权壁垒被美国人民用实际行动首先从内部突破了,这也表明传统数字霸权体系将面临内生性解构风险。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下的数字友好

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数字团结”战略,试图团结一部分国家、孤立一部分国家,构建并主导新的全球数字秩序和社会契约。这一战略不仅加剧了全球技术和价值链分歧,还对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带来新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数字文明时代重大战略决策压力,应大力倡导“数字友好”理念,反对数字霸权,这不仅是维护国家数字主权和全球数字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数字友好”来源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伟大哲学思想,是一种人与数字化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和数字文明趋势。美国国学者大卫・哈维在探讨社会发展形态时提到,当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其核心在于对人的关怀以及人与自然、技术的和谐共处。“数字友好”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以数据驱动的数字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并遵循科学实证不断进化和改善,最终建立一个虚实相生的空间和集合体,即未来数字友好世界。

“数字友好”理念深深扎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内涵中,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高度契合。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强调,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在数字领域同样如此。“数字友好” 框架下,将人类的需求与权益置于首位,使生产生活方式的数字化变革紧密围绕提升人类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展开,而非成为资本与霸权谋取私利的工具。各个国家和地区,无论大小强弱,都能在这一数字生态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依据自身特色与需求,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价值观的道义大势相呼应。

“数字友好”充分发挥中国数字软实力功能,对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快“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各国紧密合作的关键纽带。大力倡导“数字友好”,就是要在数字技术与应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在“数字丝绸之路”中,减少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数字鸿沟,实现共建国家合作共赢、共同繁荣,有力回击西方国家针对我国数字一带一路提出的“数字安全威胁论”、“数字殖民主义”、“数字市场垄断”等无端指责。“数字友好”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中的生动诠释和有力拓展,是数字技术创新引擎强劲有力的润滑剂。

围绕“数字友好”这一创新理念,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专业委员会(简称:“CWTO 数贸会”)开展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活动。在美西方“数字团结”战略挑战下,CWTO 数贸会全球首倡数字友好公理系统。这一系统倡导主权平等、数据正义、价值共享原则,与中国在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秉持的和平、主权、共治、普惠的基本原则一脉相承。CWTO 数贸会倡议和发起 “世界数字友好日”,连续举办 “世界数字友好大会”和“数字友好城市全球对话会”,并出版《世界数字友好共识》学术专著,这些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进一步凝聚了“数字友好”共识。2024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重磅发布《数字友好城市评价规范》标准成果,全面推动了数字友好城市的全球合作与交流,为“数字友好”理念拓展了实践平台。

“数字友好”理念不仅符合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开放包容、公道正义、合作共赢的方针原则,也顺应了弥合数字鸿沟、消除数字贫困、解决数字垄断和应对数字霸权的数字时代新愿景。通过这一理念,开展“数字友好城市”和“数字友好园区” 的全球缔结与互建,能够有效推动数字经济的创新与开放共享,有力反制美西方“数字团结”战略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形成全新的数字友好合作范式。同时,积极团结Z世代年轻人和开源社区科技极客,有助于推动中国从“数字技术优势”向“数字思想优势”转变,进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包容、普惠、创新、文明的数字友好新世界,助力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共同繁荣。

三、数字文明新时代之下的中国方案

全球数字社会契约论战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贸易和人才的竞争格局。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围绕安全产品、技术标准、数据安全、市场准入和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其本质是关于数字文明时代新的社会契约的竞争。美国通过“数字团结”战略,联合西方盟友在数据流动、数字税收、技术规则、外交手段和国际法等方面加强主导地位,企图围堵新兴国家的数字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积极构建并践行数字文明发展的中国方案,为推动全球数字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早在2003年12月,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首届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时已经提出,信息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面向发展、广泛包容的社会,人人都能普遍受惠,各国都能充分受益,并针对当时已经出现的全球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南北数字鸿沟不断加大的问题,给出了四点看法,初步回应了“建设何种信息社会”以及“怎样建设信息社会”这两个全球重大命题。

新时代以来,中国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步伐,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网络安全与管理等领域建设成果举世瞩目。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 5G、村村通宽带。截至 2024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升至 78.6%,网民规模达 11.08 亿人,国家顶级域名“.cn”域名数量达 2082 万个,连续十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3.9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2.8%,数字经济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6.45%。

面对数字时代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中国提出一系列中国方案,全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数字世界”和“怎样建设数字世界”的时代之问。我国精准把握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脉搏,强调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呼吁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有效破解了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长期面临的难题。2017年3月,我国正式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确立构建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体系等六大战略目标,从九个方面提出推进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的行动计划,为中国开展网络外交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指引,也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注入了中国理念。2020年9月,在“抓住数字机遇,共谋合作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聚焦全球数字安全治理领域核心问题。这是数字安全领域首个由国家发起的全球性倡议,为加强全球数字安全治理、促进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更迭,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人类社会经济进步,安全隐患和风险挑战并存背景下,中国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开拓了全新视野,助力构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全球人工智能生态体系。

中国始终坚持联合国中心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2024年7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140多个国家参加联署。中国在决议磋商过程中秉持透明、开放和包容的原则,广泛吸收合理的意见建议,努力弥合各方分歧,得到各会员国的充分肯定。2024年9月,联合国未来峰会正式通过《全球数字契约》。《全球数字契约》顺应了全球促进数字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凸显了国际社会希望通过团结合作,应对数字机遇挑战,构建包容、开放、公平、安全数字未来的共同意愿。中国建设性地参与契约磋商全过程,体现了中国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以及作为一个自信、充满活力、负责任的数字大国的责任与担当。2025年2月18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国中国倡议下,安理会围绕“践行多边主义,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举行高级别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再次强调,“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保障,以协调合作为基石的多边主义理念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数字文明新时代,中国将继续以《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为指引,践行联合国《全球数字契约》,以“数字友好”为导向,深化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数字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创数字文明的美好未来。(杨勇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专业委员会 孟艳 外交学院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