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策划模式下五社联动共建美好家园——童叟携手助力社区治理、文明润心增靓家园底色
2025/02/25 16:27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5.5万
案例背景
东升镇龙岗社区宝盛里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回迁社区,居民结构呈现"一老一小"特征(老年群体占比22%、青少年占10.7%),原村改居回迁居民占51%。社区治理面临双重困境:其一,930名回迁居民存在垃圾分类不达标问题,老年群体因农耕生活惯性出现"毁绿种菜"现象,反映出传统生活方式与城市规范间的文化适应冲突;其二,熟人社会的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导致居民不愿当面指正不文明行为,致使垃圾分类不规范、公共空间侵占等问题持续累积,形成"集体沉默-矛盾深化"的恶性循环。这些现象凸显回迁社区在治理转型中制度规范与行为惯性、公共秩序维护与乡土文化延续的结构性张力。
预估问题
(一)需求分析
本案例中,居民是环境治理的主体,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通过联动各方资源,提升社区环境治理能力。
1.回迁居民有学习城市居民生活习惯、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
2.青少年及家庭有参与社区事务、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需求;
3.社区居民需要培养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提升社区形象的需求;
4.社区居民有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需求。
(二)理论模式
1.社会策划模式:本案例主要运用社会策划的理论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在了解社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靠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社会工作者通过客观、理性和系统化的分析,选择最理想的方案策略,根据社区需要而动员、分配资源,并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变化的实际随时修改计划,使计划按预定的目标行进,在工作结束时对计划执行情况加以检讨和反思。社工在该模式指导下实施“垃圾分类”及“环境改造”项目,在其中扮演技术专家和方案实施者的角色。虽然并非所有项目事项都由社工执行完成,但在资料收集、形势分析、方案策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社工以社区发展为导向,对整个项目进行协调及组织,综合考量社区居民、日常管理等各方面因素,理性设计整合改造方案,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
2.班杜拉学习理论: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习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3.结合“五社联动”立足社区的优势作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赋能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居民,社工链接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问题界定
宝盛里小区就是按照上述社会策划模式开展社区服务的,在解决社区绿地被私占、垃圾不分类不正确投放等不文明行为前,社区工作者带领社区青少年通过走访、调研、座谈、问卷等方式,摸清不文明行为的主要行为人及相关点位并建立台账。
1.在社工的带领下,运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宣传、教育等活动让回迁居民学会垃圾分类,养成好习惯;
2.社工带领青少年家庭推动议事协商,解决有田园爱好需求居民的问题;
3.建立长效机制,共建美好家园。
(四)资源联动
要解决上述问题,社工需要了解龙岗社区拥有的资源,盘活这些资源为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福祉提供服务。具体如下:
1.需要街镇城管执法队、垃圾分类专班、环境市容办、综合治理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动与支持,从“法理”角度晓之以理地向居民宣传讲解相关政策及违规处置等;
2.需要社区党委通过党建引领,与原宝盛里所在的村改制马坊股份社手拉手结对,充分发挥熟人社区优势,让社区老党员等从“情理”角度动之以情向不文明的居民宣传村转居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改变和调整,让村改居小区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
3.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模式,探索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新路径、新方法,让一小带动一老、带动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楼门,使创新的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可推广性、可复制性;让居民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学会垃圾分类、养成好习惯;
4.通过社工链接资源、引入社会公益资源,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公益资源资助垃圾分类智能化设备,实现24小时的AI智能监督;通过议事达成共识,打造“小小幸福园”,既满足有田园需求的居民,又能带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共建美好家园。
(五)服务方向
通过专业社工介入,组织社区两委、社区青少年及家庭、有田园爱好的居民、村改制股份社、社会公益企业等共同协商找出既能解决绿地被破坏的问题、又能满足回迁居民种植乐趣的路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以一小带动一老,让回迁居民学会垃圾分类、养成好习惯。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在前期调研和摸底情况的基础上,社区工作者邀请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居委会等相关方、青少年及家庭与社区居民共同召开议事协商会,共同确认此次老旧回迁小区不文明行为整治的服务目标:
任务目标:采用社会策划模式,坚持党建引领,争取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与协助,社工链接社会公益资源,充分发挥社区中青少年群体(“一小”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以“一小”带动“一老”、带动家庭参与社区议事协商,搭建“小小幸福园”种植平台,孵化培育“五色花青少年文明小使者”志愿服务队及“田园木歌”联盟社区社会组织,争创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推动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党委引领,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到小区治理和维护中来,努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小区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过程目标:
(1)社工收集完善小区有种植爱好居民台账、垃圾分类不达标居民台账;
(2)实地勘测可用于种植“幸福园”的小区公共空间,社会策划模式下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达成共识;
(3)改善小区环境问题,引入社会资本恢复绿地;
(4)通过垃圾分类AI设备,建立垃圾分类不文明业主台账;通过童叟携手、精准入户宣传、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积分兑换等奖惩措施促进垃圾分类,以点带面,争创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5)五社联动,增进邻里交流,搭建多方参与平台,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建立监督机制,维护治理成果,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共建美好家园。
(二)服务策略
通过“协商达共识-绿地恢复-垃圾分类宣传-共建幸福花园”一系列行动,搭建起社区为本的治理体系,在社工的带动下、形成社区、志愿者物业、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公益企业之间的治理格局。
1.经过前期广泛征集意见、议事协商及实地考察等形式,在社工的引导下,青少年文明小使者们与成年居民达成共识,选择一处被破坏比较严重的公共绿地(此处绿植不易成活、适宜做种植园),以“小小幸福园”+小微景观打造的形式开展扮靓家园环境大整治项目,既能美化环境,腾退绿地,又能满足有种植需求的居民。社工链接政府、社会资本,注资“小小幸福园”,让居民播种绿色、播撒文明,又能分享种植技巧心得,引导回迁小区居民从小区治理的“局外人”向“主人翁”转变,使“社区共建花园”从“为你做”变为“一起做”,让文明基因增靓家园底色,共建美好家园。
2.青少年文明小使者志愿服务队通过小手拉大手进行文明引导、普法宣传,通过“小手拉大手”、跳蚤市场、变废为宝等至少7次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系列垃圾分类活动,持续不断的宣传引导,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
3.争创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使宝盛里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达90%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1.前期阶段(问题调研与资源整合)
目标:全面了解社区需求,整合内外部资源。
工作内容:
(1)社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居民访谈,收集居民对“小小幸福园”的意见和建议,对垃圾分类的想法和态度。
(2)社工与社区两委一站联动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给予垃圾分类智能设备的支持,建立24小时监督机制。
(3)社工链接社区共建单位、公益企业,争取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
(4)社工组织青少年志愿者,对垃圾分类及社区文明行为进行宣传。
2.中期阶段(青少年议事协商与方案制定)
目标:通过青少年议事协商,制定“小小幸福园”的种植、维护及监督方案,制定垃圾分类目标及活动策略。
工作内容:
社工组织青少年议事协商会议,讨论“小小幸福园”的种植、维护及监督方案,制定垃圾分类目标及活动策略。
社工链接社会资源、邀请农业专家,根据青少年和居民的意见设计种植园的方案。
社工组织青少年垃圾分类活动,如跳蚤市场、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等,增强邻里互动,收集居民反馈。
3.后期阶段(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估)
目标:组织实施小小幸福园建设方案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评估改造效果。
工作内容:
社区居委会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施工团队进场施工,青少年志愿者协助监督施工质量和进度。
热爱种植的居民积极参与种植,社工收集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方案。
社工组织青少年志愿者对改造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居民反馈。
社工收集居民满意度等。
社工组织社区活动,如青少年才艺展示、亲子运动会等,增强邻里互动。
工作方法:
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社区活动。
团队分工:
社工负责效果评估和社区活动组织。
社区居委会负责施工监督和资金管理。
青少年志愿者、社区老党员负责居民沟通和活动现场协助。
风险应对:
针对施工期间的安全隐患,社工协助设置安全围栏,提醒居民注意安全。
针对居民对施工进度的质疑,社工及时发布施工进度公告,增强居民信任。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前期阶段
1.深入调研,畅听民意
社工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了“垃圾分类不达标”背后的真实原因:居民不是反对垃圾分类,而是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观念淡漠、知识较少,需要学习的过程。于是,社工设计了“垃圾分类知识答题竞赛”和“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经过一个月的知识学习,居民的意识、观念有所改变,垃圾分类习惯逐渐形成。
2.广泛动员、培养习惯
接着,社工动员小区物业、志愿者联合开展集中宣传、入户动员、值守劝导、家庭认领桶站等宣传教育活动,用正向激励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养成分类投放习惯。
(二)中期阶段
1.激活内生动力,培育行动主体
社工与社区“两委”及物业共同讨论后,认为必须从社区内部打破沉默,培育负责任的行动主体。为此,接下来采取了一系列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的措施。
一是招募 “红色楼门长”。社工联合社区“两委”和物业在小区里招募了26名青少年和46名老党员担任“红色楼门长”,通过“童叟携手”带头践行垃圾分类,再由青少年带动家庭,家庭带动邻里,邻里影响社区,最终激活社区力量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二是培育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社工联合社区两委、物业制定分类积分正向激励机制;举办“积分兑换”等社区活动,表彰垃圾分类行动者;垃圾分类我先行:“种分类的习惯、开文明的花”宣传活动,营造时尚环保生活的社区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
三是激活居民获得绿色生活的动能。社工组织邻里参与旧物改造、变废为宝等系列活动,多方合作举办跳蚤市集、旧衣回收等资源再利用的活动,让居民体验垃圾分类环保生活的乐趣,把垃圾分类与居民绿色健康生活追求有机结合,引导居民从垃圾分类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绿色生活的主动践行者。
2.群事群议、多元共治
社带领“红色楼门长”广泛征集意见,协商幸福园的建设地点、建设方案;清理公共空间种菜,恢复绿地;设置垃圾分类引导员,指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
3.链接政策资源,推动“幸福园”落地
社工联合两委向属地东升镇政府申请一部分资金,链接社会企业“町春农业”给予一部分资金及农业技术支持,并通过实地参访、现场指导、动态咨询等方式为小区种植爱好者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
团队分工:社工负责组织协调,志愿者负责宣传监督,居民代表负责反馈意见,物业负责环境维护。
风险应对:针对居民不配合等问题,加强沟通解释,争取理解支持;对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
(三)后期阶段
1.打造“幸福园”,共建美好家园
经过几个月各方的共同努力,社工组织志愿者与社区两委、物业及企业等,推动各方参与社区共建,社工发挥使能者作用,积极策划,逐步建成象征着睦邻友好、环境友好、儿童友好的“幸福园”,原本被踩踏斑秃的一处空地变得热闹美丽起来。
4月底,社工组织种植爱好者们组成了“田园牧歌志愿队”,在町春农业的支持下,将幸福园划分为39个地块,交由“田园牧歌志愿队”。种植当日,社区舞蹈队、青少年家庭共同参与活动,并自治形成文明种植条约。
就这样,看上去不大的小小幸福园联结了社区、物业、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居民,改善了社区生态环境,也让每个参与者都享有社区美丽环境。
2.社工在宝盛里小区针对垃圾分类和环境治理的介入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是提升了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被动的垃圾分类转化为主动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提升到90%。2024年10月,宝盛里小区被评为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龙岗社区“小手拉大手”的垃圾分类活动及“青少年垃圾分类志愿队”登上“北京卫视”。同时,优才学员贾玉秋也获得“北京市垃圾分类达人”称号。贾玉秋还被聘为“海淀区垃圾分类讲师”。
二是建立两支自治队伍:童叟携手的“红色楼门长”及种植爱好的“田园牧歌”队。自下而上地夯实了居民参与和相互联结的社区基础。
三是形成了“五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小小幸福园”通过五社联动的工作方式,提出了宜疏不宜堵的治理策略,为热爱种植的居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居民体会到种植的乐趣,同时腾退了绿地,还绿于民。让居民通过实际行动付出,参与到小区建设中。
四是充分显示了社会策划模式的优势,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及社区氛围,提高居民的议事能力和自治能力,提升居民参与率,推进社区民主,切合中国文化传统。虽然在调和不同利益群体矛盾(多轮议事、公示、召开座谈会协商会)中时间成本较高,但通过社区居民广泛的民主参与,达到解决问题和自助的目的。
五、案例评估
(一)过程评估
社工在问题调研、资源整合和居民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青少年议事协商会议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参与意识,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二)结果评估
社区环境改善:被破坏的绿地得到恢复,小区的环境大大改善,打造的小小幸福园成为居民休闲交友的好去处。
青少年能力提升:青少年通过议事协商,提升了议事能力和社区参与意识,同时,青少年与老年的携手带动了社区更多的年轻居民参与社区事务。
社区凝聚力提升: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居民之间的互动增加,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居民满意度:90%的居民对当前的垃圾分类效果及垃圾分类设施表示满意,社区整体氛围更加和谐。
通过以上评估方法,我们将全面、客观地了解龙岗社区服务计划的实施效果,为后续改进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六、专业反思
1.社会策划模式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运用的反思
本案中,社会策划模式为项目提供了系统规划框架。通过收集社区不分类居民的数据、居民需求等信息,制定出详细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明确目标、步骤与资源分配,确保项目有序推进。然而,该模式也存在不足。在实践中过度依赖社工和专家的决策,居民参与多为被动执行,缺乏对垃圾分类的深入理解与认同,导致部分居民在项目结束后没能坚持下去。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设置垃圾分类示范区域、开展宣传活动展示正确分类行为,让居民通过观察学习养成良好习惯。但此理论应用存在局限,宣传教育方式单一,主要以海报、讲座为主,难以持续吸引居民注意力,且对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居民的针对性不足,影响学习效果。
2.青少年助理参与社区治理的反思
本案中,青少年助理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治理带来了新活力。他们富有创新思维,利用社交媒体、创意活动等方式提高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垃圾分类的关注与参与热情。同时,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实现了自我成长。
然而,在青少年助理参与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青少年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面对居民抵触情绪、复杂社区关系时,应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对青少年的培训与指导不够系统全面,工作安排不够合理,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容易产生疲惫和挫败感,影响积极性和参与效果。且青少年在开展活动中过度依赖社工。
3.五社联动在社区垃圾分类中的反思
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在社区垃圾分类中发挥了显著优势。社区为项目实施提供平台和基础支持,社会组织带来专业服务和创新思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推动项目开展,社区志愿者提供人力补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项目提供资金和物资保障。各方协同合作,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但五社联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尚不完善,信息沟通不畅,有时会出现职责不清、工作衔接不紧密的情况。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不足,公益慈善资源的筹集和管理缺乏规范,影响了五社联动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持续深入推进。
此次社区垃圾分类社会工作项目有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未来需优化理论应用、加强青少年助理培养、减少对社工的依赖、完善五社联动机制,提升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水平,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供稿人:东升镇优才小组成员:贾玉秋 督导:杨峥威、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