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国内首个!AI重构水墨经典 开启数字艺术新纪元

2025/03/03 12:05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6万

3月1日,广汇美术馆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论坛——“AI旋涡”数字艺术展学术论坛。这次论坛聚焦于人工智能(AI)技术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以广汇美术馆馆藏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十一大家”的经典作品为创作原点,探索中国现当代艺术在数字时代的新生。这是国内首次将AI技术与传统艺术结合得如此紧密的论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艺术家和科技爱好者的参与,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思想与视觉的双重盛宴。

广汇美术馆馆长张格芳介绍了美术馆的独特背景,强调广汇美术馆是国内少有的“先有馆藏后建馆”的美术馆,拥有全球唯一的20世纪中国水墨艺术收藏体系,馆藏包括60多位艺术家的500多件经典名作。张馆长指出,AI技术的引入并不是要取代传统艺术,而是通过新的视角激活历史的基因,重新构建艺术与时代的对话。这一环节为整个论坛定下了基调,明确了AI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重要性。

策展人郑轶详细介绍了本次展览的主题“AI旋涡”及其三大创作维度:巴蜀民俗的活化重塑、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地标建筑的虚实重构。他特别提到,展览通过AI技术生成了42组作品,结合广汇美术馆“十一大家”的经典艺术,展示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这一介绍为观众提供了展览的背景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学术讨论。

主旨发言环节是论坛的核心部分,三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AI技术与艺术创作的融合。由3位领域专家为整个论坛奠定基调,明确核心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技术趋势和行业动态,帮助大众把握AI领域的前沿方向。通过分享研究和实践经验,提供深入的专业见解和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推动AI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首先,文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支宇以“人工智能生成式艺术的‘媒介转译’与‘认知漩涡’”为主题,深入分析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他指出,AI技术不仅拓宽了艺术的表现手法,还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体验。AI技术摆脱了传统的线性认知逻辑,走向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自由知觉”,最终形成了数字艺术的“认知漩涡”。

接着,四川大学设计史及理论博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副教授刘丽娟从“AIGC技术迭代与艺术创作的非结构化协同反思”角度,提出在艺术创作中采用非结构化的创作思维,实现艺术家与AI的协同创作,突破传统设计流程的局限。她结合50个典型样本,分析了AI工具的技术特征、优势与缺陷,强调了在算法优化与文化适配性之间寻找平衡的重要性。

最后,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讲师余房姝旸以“算法韵律与文化解码”为主题,探讨了AI时代下传统笔墨的诠释。她通过五组代表性作品,展示了AI如何重构传统艺术遗产与巴蜀文化的深层逻辑,引发了对AI时代艺术原创性、文化本真性及本体论范式的深刻反思。

圆桌论坛环节是论坛的互动部分,围绕三大议题展开,旨在深入探讨AI技术在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通过探讨AI技术在巴蜀文化中的应用,论坛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科技的力量。同时也能为文化创新提供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使巴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论坛在闭幕致辞中圆满结束,随后与会嘉宾参观了广汇美术馆5、6号展厅的“AI旋涡”数字艺术展。展览通过AI技术生成线上线下的42组作品,展示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巨大潜力,引发了关于艺术创作本质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观展导览环节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感受AI艺术的机会,进一步加深了对论坛主题的理解。

本次展览的AI数字艺术的先锋作品,它们挑战传统创作逻辑,打破美学秩序的界限。艺术家们与AI的协作,创造出AI与艺术家共同协作的视觉语言,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颠覆性实验的美学新世界。本次展览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探索,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美学理念巧妙融合。亮点在于AI技术的创新应用,作品不仅复现了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等大师的笔墨神韵,更通过算法创造出与这些大师风格相呼应的新作。观众得以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体验到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完美结合。展览不仅呈现了视觉上的震撼,更引发了关于艺术创作本质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本次展览成功地将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数字艺术相结合,实现了数字艺术作品对巴蜀传统元素的创新性转译,作品将巴蜀民俗、四川文旅、城市地标等符号以数字形式生动展现,既保留了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是对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深刻探索。

本次“AI旋涡”数字艺术展学术论坛活动重点关注和深度讨论AI技术与艺术创作的结合,特别是AI在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活动通过学术汇报发言、圆桌论坛和艺术作品展览的形式,展示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为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提供新工具和表达方式,为传统文化传播和活态传承开辟新路径。整个展览和论坛活动不仅呈现视觉震撼,更引发关于艺术创作本质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提供新视角和探索空间。(李媛)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