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融三合”探新路,因地制宜育品牌——江西于都县2024年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2025/03/24 09:51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9万
一、创新成果
2024年,于都县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于都5周年为契机,以建设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红色旅游为龙头、长征为主IP、融合创新为路径,坚持做好红色旅游产业融合、业态融合、推广融合三篇文章,初步形成了“红色旅游吸引人,红色精神感染人,融合产业留住人”的集聚效应,引领和推动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多产业业态以融合创新之姿开启红色文化探索之旅,红色旅游焕发新活力;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生动演绎激昂篇章,使游客仿佛置身历史风云;高质量举办的2024年红色基因传承高端论坛等大型红色主题活动,让红色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全年红色旅游接待1155.9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96.12亿元 ,红色旅游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与融合实践,于都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名县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成功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长征起点 初心之源”红色旅游口号入选江西省十大旅游口号,“走一段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餐、看一场红军剧、游一次红军馆、住一晚红军村”深受游客喜爱,于都红色旅游实现出新、出彩、出圈。
二、背景情况
于都是百万人口大县、千年人文之乡、万里长征集结出发地,全县有革命旧居旧址122处,不可移动文物536处,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90年前,8.6万中央红军战士在于都河畔集结出发,踏上漫漫征程。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于都视察,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新长征 再出发”的伟大号召,深情嘱咐我们“要把红色故事讲下去,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赋予于都新的历史地位和使命。近年来,于都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扎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不断探索活化红色资源新路径,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机遇,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实现红色基因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长征文化品牌愈发响亮,于都红色文旅焕发着澎湃活力。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产业发展上“融”,“合”出红色旅游出新新看点
一是做优红色文旅融合强文化。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打好长征文化品牌,重点做好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利用,高质量建设运营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江西样板。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长征大剧院、长征历史步道等一大批精品文旅项目成为于都大地上耀眼的明珠。瞻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观看红色展陈、聆听长征故事,红色歌曲大家唱、长征主题书画展、红色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常态化上演,成为游客了解红色历史、体验红色文化的热门旅游打卡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赋能旅游发展案例”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和线路宣传展示活动百强案例。2024年,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接待游客515.37万人次,同比增长近50% 。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
二是做旺红色工旅融合兴经济。我县坚持“园区变景区,生产线即风景线”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工业产业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依托3000多家品牌服装企业,把企业建成景点,把生产线打造成观光线,把企业文化演绎成旅游故事,构建集生产、旅游、销售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于都获评中国服饰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创新基地。着力将长征元素融入纺织服装设计,连续四年举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结合红色文化开展服装产业游学活动,进一步带动了会展会展、购物体验、商务考察等旅游业态。依托共和国第一国企,打造集红色教育、工业旅游等于一体的旅游休闲中心,中华钨矿公司旧址入选国家级级工业遗产基地。
中华钨矿公司
三是做火红色体旅融合聚人气。于都县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体育”新模式,将红色旅游景区(点)与周边山地、步道等体育健身资源整合起来,贯穿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示范健身步道的于都新长征红色之旅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入选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体育旅游融合品牌全面打响。积极承办“重走长征路”“横渡于都河”等品牌赛会,如于都红色半程马拉松赛、“新长征”品牌赛事全国长征汽车拉力赛、“新长征 再出发”首届新时代青年“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等,赛事期间周边酒店入住率达95%,餐饮消费增长30%。
于都红色半程马拉松
四是做强红色农旅融合促振兴。我县坚持红色旅游全域化,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创造性推出“红色旅游+乡村振兴”新业态,持续提档升级红军小镇、富硒小镇、兰花小镇、非遗小镇等特色文旅小镇。富硒小镇创新开展“体农时、知农情、干农活、进农家”等农耕体验活动,让农耕文化与红色文化相融合,2024年,潭头社区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多万元,人均增收超1000元。兰花小镇将红色名村与乡村旅游点建设紧密结合,配套建设兰花小镇假日酒店、兰花科普教育基地等,年经济效益达3亿元,参观禾丰镇红三军团二师五团旧址之余赏兰花、看溶洞景观成为游客打卡热潮。红军小镇充分融合祁禄山红、绿资源,巩固“红军小道+红色研学”体验模式,有机融合蜂蜜、油茶等农产品,让游客在体验长征步道的同时赏沿途美景、品农特产品。
(二)突出业态培育上“融”,“合”出红色旅游出彩新亮点
一是坚持红色旅游与文化演艺融合,打造文旅精品项目。突出“白天看景、晚上看剧”,推动红色旅游+科技深度融合,历时三年推出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利用国内最先进、世界一流的多维立体式旋转舞台和现代声光电立体影像技术再现红军长征出发的场景,首演至今已累计演出390余场,观演人数突破2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企业2024年营业额平均增长20%,住宿业入住率提高15%。持续培育红色传承队伍,由文艺爱好者、社区群众组建长征源演艺团,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东门渡口这个历史现场,公益演出情景剧《告别》累计570余场,群众游客由衷感叹“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尤其是由百余名红军后代自发组建的长征源合唱团,14年如一日唱响红色歌曲,推动《长征组歌》走进国家部委,唱到北上广深,传遍长征沿线,累计巡演670余场,有力带动全国各地游客走进于都。
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
公益演出情景剧《告别》
二是坚持红色旅游与红培研学融合,强化旅游教育功能。持续推进红色教育精品课程研发,依托全县122处革命旧居旧址、4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30多个红培现场教学点,开发130多堂红培精品课程,形成8条红培精品线路。大力发展红培研学旅行市场,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红培研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前往南京、上海、厦门等地举办红培(文旅)专场推介会10余次,2024年共引进县外红培研学团队1940余批次21万人,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20.1%。着力壮大红色教育培训产业,整合宣传、文旅、博物馆、党校、教育等部门的资源,成立红培课程师资评审委员会,实现“部门+行业”双向驱动。
于都县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福建长汀一中2024级“红旗、红军、红土地——铭记初心,树新人”研学实践活动,累计2400名学生参加
三是坚持红色旅游与多元要素融合,着力提升旅游体验。出台《于都县2024年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方案》,融合于都特色,举办非遗美食大赛,2024年特别推出“于都十大特色菜”“十大特色小吃”和“特色旅游商品”。在打造红色名村的同时,突出盘活闲置资源,祁禄山镇初心纪森林宿在原祁禄山林场场部基础上改建,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在突出森林主题特色的基础上融合红色元素,建设红色课堂、红色大礼堂、红色图书馆等,形成可容纳培训600人次/日、住宿300人次/日的接待规模,打造集会议培训、团建拓展、特色餐饮服务于一体的精品民宿,吸引一大批游客前来住宿体验,有力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真正实现将“不动产”变成“活资产”。
(三)突出宣传推广上“融”,“合”出红色旅游出圈新热点
一是多方联动办好重大纪念活动。紧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 90周年主题,依托于都县“红五月”“长征纪念月”特色,围绕大型主题展览、文艺演出、优秀文创作品发布等多元内容,上下协同发力,盛大举办全国红色基因传承高端论坛、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首届“长征源杯”全国征文大赛、首届新时代青年“重走长征路”徒步、于都红色半程马拉松 等30余场大型红色主题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奔赴于都,体悟长征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二是区域融合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于都县积极与全国多地携手,展开多维度融合推广。联合长征沿线,开展“新长征 再出发”千车万人重走长征路活动,于都红军后代组成的致敬长征行队伍,历时 22 天,沿途“敬初心水、取忠魂土”,向英烈致敬,还与沿线城市签订文旅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市场、政策、客源共享互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一年一度的“横渡于都河”吸引 2000 余名大湾区游泳爱好者前来重温红军渡河场景;于都《长征组歌》合唱团与厦门鼓浪屿合唱团跨地联袂演出红色歌曲音乐会。联动北方冰雪旅游,哈尔滨“大增”和于都“小金豆”暖心互动,跨越千里赴双鸭山市集贤县交流,“南北一家亲”带动两地文旅发展,游客市民互访频繁。
三是媒体融合打造红色旅游量级传播力。聚焦文旅热点,制造话题、策划专题,整合县内媒体平台,联合20多家单位、100余名本土旅游达人构建宣传矩阵,借助新媒体传播于都红色故事与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南北一家亲 尔滨于都心连心”“台湾阿公”返乡省亲等爆款新媒体作品,获中央及地方各级媒体报道 100 多篇,全网累计浏览量超 30 亿人次。特别是,联动全国 21 家党报媒体在于都举办“新长征·再出发”全国党媒重走长征路首发仪式,推出“启程万里路”路线,大幅提升长征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张建成 刘群卫 通讯员 林承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