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

破解“生不起养不起”需打好组合拳

2025/03/26 09:24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2万

  据《工人日报》3月19日报道,我国已有23个城市探索实施育儿补贴政策。比如,四川攀枝花市在2021年7月就定下了育儿补贴的发放标准;呼和浩特市更狠,近日发布细则,对生育三孩家庭直接发放10万元补贴,这事儿在网上讨论得可热闹了。

  这些政策的实施让群众打心眼感受到幸福,因为它直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虽如此,部分群众仍面临“不愿生、不敢生”的困境。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专门就育儿补贴提出了政策,指明了解决生育这一民生痛点的方向。

  要想提高生育意愿,笔者认为,需从“经济输血”转向“系统赋能”,构建覆盖制度优化、文化重塑和政策协同的全链条生育友好生态,才能减轻群众的后顾之忧。

  经济输血为何无法彻底根治低生育的社会病?一者,当前,育儿补贴政策呈现显著区域分化:呼和浩特三孩补贴高达10万元,而云南、宁夏等地才数千元。这种“阶梯式补贴”虽短期内刺激点部分地区生育率,但长期来看,公平性咋保证?暴露出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矛盾。二者,育儿补贴依靠地方财政输血,如果短期内发放补贴太多,地方财政扛得住吗?由此可能挤压其他民生支出,形成“补贴越多、财政越紧”的不良循环。三者,更扎心的是低生育率是社会多重矛盾的缩影——职场隐性歧视、托育资源短缺、教育成本较高……,随便拎出哪个都比奶粉钱头疼,单靠经济补贴难以根治。

  笔者认为,破解“生不起养不起”需超越经济输血,得来套组合拳,用制度、文化和政策协同等三板斧进行系统赋能。

  首先,需用制度赋能职场公平,不妨推广上海试点的“生育友好岗”,允许弹性工作制,并建立“家庭友好企业认证”制度,对达标企业减免社保费用,缓解女性“生”与“升”的冲突。其次,需用文化赋能责任共担。可试点“父育假”制度,推动男性育儿责任社会化;通过“家庭友好型社区”评选,重塑“养娃是全家事”共识。再次,需用政策赋能长效保障。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分担机制,设定全国基础补贴标准,并向流动人口开放申请资格,以社保缴纳年限代替户籍限制,实现“贡献与权益对等”。

  期待以系统赋能破解低生育困境。当政策从“补贴竞赛”升级为“服务供给”,生育才能真正成为家庭的自发选择。攀枝花2021年率先发了补贴又配套建社区托育中心,生育率有小幅回升,印证了系统施策的效能。唯有全社会构建“生得起、养得好、无后忧”的环境,让年轻人觉得生娃不是“负重前行”,而是“未来可期”,才能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林业局工会 杨成)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