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刘伯根:打造文化精品,推动城市发展

2025/06/25 17:17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1万

打造文化精品推动城市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起步的,但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变化还是发生在城市,深圳市就是这种翻天覆地变化的标志,正所谓“一座城,看见世界,也被世界看见”。2023年,有位年轻的财经研究者王千马,出版了一本名为《城市战争》的书。这本书通过审视中国城市及区域经济的沉浮,来寻找城市的发展命脉,观照其发展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这本书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的辉煌,观察思考“未来城市”将如何引领下一个时代;以合肥、南京、杭州、青岛、济南、长沙、武汉、重庆、成都、长春等城市的转身与跃起,展现了“中坚城市”的勃勃生机;由西安、洛阳、开封、郑州、扬州、安庆、芜湖等城市的进化,演绎了“古典城市”的没落与自强。通过这些城市的发展,我们可以观察国运、时代以及全球化是如何影响各个城市的命运,进而又是如何影响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

城市出版社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反映城市变化、记录城市改革成果、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历史记录者和文化推手。目前国内有16家城市出版社,综合出版能力强而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他们不满足现状,奋楫争先的精神令人钦佩。城市出版在体现城市特色的同时,还兼顾出版百科全书。其中的地区百科全书,源自中国古代记录区域文化的优秀传统,这些区域文化包括:方志、谱牒、地方闻人、机构、名物、风土等,记录和反映地方上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变化,进而投射和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打造文化精品精品图书是文化的载体,是记录历史、能走进我们生活的文化使者。我们出版人的神圣使命就是要打造精品、打造标志性产品,实现城市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

打造五大板块与四类精品。当前的出版主业,从产品和产品链上看,包括图书、报刊等传统出版物,也包括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媒体出版物,还包括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国际化产品,比如各种专业数据库等。单就图书而言,目前在市场上竞争的有五大板块,包括教育出版、专业与学术出版、大众出版,还包括主题出版和大型出版工程两个重要的专项类别。

从打造精品的角度看,一是紧扣时代主题,打造引领之作。主题出版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传播党的声音、体现国家意志,但关键还是要深挖主题、延伸题材、拓展体裁、丰富表达方式,从而引领主流思潮、引导社会风尚,推动塑造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新时代“精神”。

二是谋划重大工程,打造扛鼎之作。没有扛鼎之作和标志性工程是撑不起一流的出版社的。要围绕重大标志性工程、重要学术文化著作、重要教材和工具书等,深耕细作、精益求精,体现当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的水准和高度,锻造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根脉”。

三是追踪学术文化,打造“长尾”之作。要积极追踪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沿动向,积极开发具有重大文化、科技和学术价值的图书。这些图书中,有的本身是社会热点,比如三星堆、人工智能,但更多的并不热,甚至有点冷。要有出版定力和长远观念,乐于出版那些社会关注度不一定高、经济效益暂时不一定好,但是学术文化价值高、社会效益好、销售时间长的常销图书、“长尾图书”。这样的图书不仅可以争取专项资助、争取获奖,还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和品牌带动效应。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就出版了许多这样的“长尾图书”。

四是坚持创新思维,出好“应时”之作,让出版适应人民的新期待。要适应科技创新一日千里、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出版物的内容、形式、传播途径、阅读方式,不断适应多渠道、多媒体、多流量、多样化、小批次的阅读新潮流、新体验、新风尚。在创新的基础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有可能在众多作品中涌现出畅销书。打造“三好”我们让主业强起来,表象上,是要有好书、好的市场占有率、好的主业收入、好的荣誉和上榜书;实质上,好书来自好作者、好作品、好编辑,这也是核心出版能力,是打造精品的主体,是出版能力的“三好”。

好作者。好作者有两类,一类是知名度高、市场响应能力强的大牌作者,我们要挖掘的是其“剩余价值”;另一类是无名的或者不太知名的潜力作者,我们要发现和开发的是其“潜在价值”。对于一些本土作家或者是长期生活在本地的知名作家,城市出版社有地缘优势,更要敢于抓名家。但更多的还是要善于发现、开发潜力作者。比如,原是《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蔡宏达,是“80后”,2014年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了本散文集《皮囊》,作品被出版社连续加力,逐渐火爆,排成了舞台剧。之后,作者又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广州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命运》、小说集《草民》,与散文集《皮囊》构成了“故乡三部曲”,市场反应都很好。  

好书稿。好书稿有三类:一类是稿子本身就好,第二类是编辑改造得好,第三类是编辑引导得好。如三联书店出版刘统教授的《长征》《北上》,素材都很好,但怎么做图书市场效果才会更好?三联书店的编辑是事先充分参与讨论的,作者在编辑的参与下写成出版社所需要的书稿。

好编辑。好编辑有六类。一是专业素质、公关能力都强的编辑,能够及时捕捉、开发特定领域的新作者、新稿子。二是案头功夫深的编辑,能够琢璞为玉,善于把不成熟的书稿改造、加工成好书稿,善于引导作者写出出版社所需要的书稿。三是精于统筹的编辑,能够把一本好书扩展成一套书、一个系列,把一个品牌产品变成品牌集群。四是善于全媒体运筹的编辑。五是长于擘画的编辑,能整合资源、布局谋篇,从而推出重大出版项目和扛鼎之作,形成标志性品牌。20世纪80年代,钟叔河先生主编、岳麓书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就是这样的典范。20世纪50年代末,商务印书馆陈翰伯先生最先提出规划、80年代初陈原先生接手实施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更是这样的典范。

建设世界一流出版企业我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出版企业主要有四个着力点:一是突出主业、强化核心出版能力,二是优化治理、打造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三是技术创新、构建新业态和新生态,四是勇于跨国经营、面向全球大市场。当下出版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适应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发展,构建智慧书业新生态;基本要求是通过机制创新,完善战略布局、优化战略路径;根本任务是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的出版企业,包括城市出版社要勇于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为传承城市文化文明,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奉献我们的聪明才智与力量。(作者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刘萌萌

社区文化网